-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生态视野下衡阳八景现状分析
基于生态视野下衡阳八景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越来越稀缺,质量也大打折扣。为了让人们从“方盒子”似的建筑内走出来,去享受城市景观带来的文化与乐趣,城市景观的复兴与发展势在必行。文章主要针对“衡阳八景”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挖掘衡阳市的城市景观文化价值及生态意义,进而为恢复与发展“衡阳八景”奠定现实基础。
〔关键词〕衡阳八景文化价值生态意义
城市景观是城市社会文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了城市人赖以生存的空间,更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城市景观可以折射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1]随着“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城市发展口号响起,城市面貌在更新与扩张中日新月异,以“衡阳八景”为例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变化。
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而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城南回雁峰,故雅称“雁城”。[2]“衡阳八景”最早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之手。他曾在《楚游日记》中对回雁峰、石鼓、青草桥、朱陵洞等名胜作了生动描述。明代陈安写下了《衡阳八景赋》。后人把衡阳八景编成了一首七律诗:
“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秀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一、雁峰烟雨实堪夸
雁峰烟雨,衡阳八景之冠,在南岳72峰之首―――回雁峰下。早在南北朝时期,回雁峰就修起了庵堂寺宇,唐朝建“乘去寺”,清末修建大雄殿、大悲阁、摩云舍、望雁楼。峰下烟雨池,经年不涸,水气上腾如雾,眺望湘江似带,时隐时现,人景交融,飘飘欲仙。雁峰景色四季宜人,奇花异草,古木嶙石,亭阁回廊,碑石丛林。春日鸟语花香,夏日林荫蔽日,秋日观江若带,冬日银装素裹。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意思为北雁南飞,飞到气候温和的衡阳就不再往南飞了,因此得名为“回雁峰”。[3]
雁峰景区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绿草如茵的广场,广场中央是展翅大雁的圆雕,巧夺天工的人工断崖、烟雨池内水光潋滟。沿着断崖直上,雁峰寺庙屹立于断崖丛林之中,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此烧香虔拜,香火袅袅盘旋于城市上空。在回雁峰上还有一处景观―――回雁阁,此阁35米,四层,顶部重檐如雁张翼,底部72根支柱,寓意“南岳72峰”。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典雅大方,是雁峰景区地标性建筑。
二、石鼓江山锦秀华
石鼓江山位于蒸湘水汇合处,海拔68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悬崖峭壁,蔚为壮观。其得名由来说法不一。《水经注》称:“山势青圆,正类其豉,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晋诗则云:“鸣石含潜响,雷骇九天”。此山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初唐时在此修建合江亭、绿净阁。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宽曾在此修筑读书庐。宋景佑年间,朝廷在此正式建立书院,赐名“石鼓书院”,为当时全国著名的4大书院之一。朱熹曾在此讲学,韩愈、文天祥、范成大、徐霞客等都在此作过诗文,对石鼓风景作过详尽生动的描绘。石鼓胜迹,几度被战火焚毁,荡然无存。解放后,修缮一新,亭台长廊,景色秀丽。关于石鼓山的传说很多,在书院展厅里有详细记载,归根结底来源于“石鼓”。由于石鼓山地处三角洲的位置,站在合江亭放眼望去,四周环绕着蒸水与湘水,远岸的城市映像如画般美好,这与陈安笔下的“石鼓江山锦绣华”绝美佳句不谋而合。
2006年4月24日,衡阳市正式决定重修石鼓书院。作为石鼓书院的入口,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本翻开的“石书”,穿过石鼓广场的“石鼓书院七贤”,便走到了石鼓书院的中轴线的入口,经过禹碑亭、石鼓书院大门、李中节公祠、武侯祠、大观楼,轴线的末端为合江亭。其中1965年建的“石鼓”作为整个标志性景观雕塑。由于石鼓书院地理位置优越,附近的市民常休憩于此,沿着岸边形成了一条天然滨水线。
三、花药春溪龙现爪
花药山位于市城南区岳屏公园西南面,海拔约100米,成长方形,占地30亩,共有建筑30余座,原名光孝报恩寺,始建于公元1257年,明洪武十七年,有一部分毁于明末火灾,后重建,山巅为玉虚殿,其后为岳亭。而衡阳当地人都习惯地称它为“花药寺”。据记载,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寺庙庄严,雄伟,清幽雅静,为当时衡阳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寺西草深林密,山经曲折,数十道溪流,蜿蜒其间,最后注入一口方井之中,名曰:“春溪井”。春时井水流溢,烟雾迷蒙,望之如绘,夏秋辄止,泉水清凉,饮可解暑。春溪井水流溢,沿山门而过,粼光闪闪,象金龙翻腾,如龙爪舞动,形成一大奇观,“花药春溪龙现爪”也因此而得名。
如今,花药山与岳屏山相邻,现已将两座山合二为一,通过走访得知原来的花药寺已在文革期间被夷为平地,仅留下一口春溪井和一片废墟。
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