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大小蠹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大小蠹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摘要: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大部分种类是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为加强对大小蠹属害虫的检疫鉴定,通过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867 bp片段序列对大小蠹属17个种类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可作为大小蠹属昆虫分类的依据;DNA条形码是生物系统分类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关键词:大小蠹属;线粒体基因;遗传距离;COⅠ基因
中图分类号: S763.38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030-03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大小蠹属(Dendroctonus)昆虫19种[1-2],作为鞘翅目中最进化的1个类群,其危害范围较广,是重要的森林害虫。大小蠹属为树皮小蠹类[3-4],全部种类均侵食树干,成虫时初入侵韧皮部,后筑母坑道于形成层与边材之间。一般情况下,大小蠹属只危害活的直立木和由于年龄、干旱或其他生物学因素导致的衰弱木,在盛发期也危害茁壮的健康树,寄主包括松属、云杉属、黄杉属和落叶松属等经济树种。
目前,昆虫鉴定以传统的形态学鉴定为主,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和遗传可变性(genetic variability)容易造成鉴定结果不正确,无法鉴定许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隐存分类单元,受生物性别和发育阶段的限制,很多生物无法被鉴定。现代交互式鉴定系统是昆虫鉴定的一个很大进步,但它要求专业技术很高,操作不正确就易导致鉴定错误[5]。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是深入开展行为学、生态学以及生理学等相关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6]。
国内外大小蠹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分类,有关该类群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对大小蠹属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对同源序列碱基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大小蠹种类,为进一步研究小蠹科昆虫分子鉴定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昆虫种类及序列信息
本研究以大小蠹属17个种类作为研究对象(表1),序列均从GenBank下载。
1.2 分析方法
应用MEGA5.05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拼接和剪切,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各分类单元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其标准差、序列碱基组成、保守位点、变异位点、转换/颠换比值等[7]。应用MEGA5.05软件,使用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1 000次循环估计系统树中节点的自举置信水平,碱基转换和颠换赋予相同的加权值,查看系统树[8]。
2 结果与分析
2.1 mtDNA COⅠ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应用MEGA 5.05软件对17个大小蠹COⅠ基因序列比
对剪齐后保留了869 bp的序列,其中第1个碱基为第1个氨基酸密码子的启示位点,为分析方便,共保留867 bp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867个位点中没有插入和缺失现象,其中保守位点、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分别为525个、342个和248个,在867个位点中分别占60.6%、39.4%和286%;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0.2%、37.9%、16.8%、15.1%,A+T含量较高,为68.1%。另外,虽然不同密码子的A、T、C、G含量不相同,但都表现出明显的A+T含量偏向性,特别是在密码子的第3位,A+T含量高达83.1%,与典型的昆虫线粒体DNA碱基组成一致。密码子第3位点G含量较少,只有4.6%,并且在不同种间差异较大(2.1%~74%),C含量在不同种群间差异也很大(6.4%~20.9%)。
2.2 碱基替换分析
采用MEGA5.05软件对所测基因序列替换数进行估计,由表2可见,17种大小蠹COⅠ基因867个核苷酸序列中,核苷酸替换多为同义替换(ii)。全组数据转换与颠换的平均比值为1.79,在第1、2、3位点的比值分别为3.63、1.68、1.58,转换较为频繁,这是昆虫mtDNA的一个普遍特点;转换发生以CT为主(73.0%),颠换以AT为主(933%)。转换与颠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转换58个,其频率为总数的77.3%,颠换37个,其频率为总数的881%;第2位点最少,只有2个位点发生了转换,1个位点发生了颠换,这与第3位点承担较小的遗传压力有关。
2.3 遗传距离分析
在分子进化过程中,多重替换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序列之间真正的遗传距离估算,很难直接从已对准的序列中计算出真正的遗传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多重替换影响下的序列进行校正。现在有一些方法对序列进化过程作出了不同的假设,在这些假设条件下来估计序列上核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