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民转刑案件防控战略
基于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民转刑案件防控战略
摘 要:民间或民事纠纷向刑事案件的转化过程可以分为从纠纷到犯罪动机,再从犯罪动机到犯罪行为两个阶段。这一转化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制定民转刑犯罪防控战略应当在不忽视第二阶段的同时以第一阶段为重点,并以矫正心理失衡和缓解心理紧张感为目标。战略措施应包括建立并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心理监测、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及加强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等。
关键词:民转刑;心理生成机制;滞后效应;持续效应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09)04-0005-05
The Strategy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Transfer from Civil Disputes to Crimes-A Study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XIE Min-di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er from civil disputes to crimes includes two stages, namely the conversions from civil disputes to crime motivations and then to criminal actions, characterized by apparent effects of time lag and persistence. Prioritizing on its first stage while not neglecting the second one, the strategy against this transfer should aim at correcting psychological imbalances and lessening mental nervousness. Strategic measures include establishing and 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at of psychological surveillance, precaution,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legal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transfer from civil disputes to crimes;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effect of time lag; effect of persistence
近年来,因民间或民事纠纷处理不当而诱发刑事犯罪的现象在我国日益突出,民转刑案件在刑事犯罪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仅在2006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所立杀人案件中,因家庭矛盾、婚恋纠纷、民事纠纷、债务纠纷等引发的命案就占36.17%[1]。
民转刑案件的高发引起了我国犯罪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不少研究者针对民转刑现象的成因和预防对策开展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朱晓明、骆圣宏在对苏北部分沿海县市民转刑案件进行调查后,把这类案件的主要类型归纳为挟嫌报复型、激情犯罪型和绑架索债型三种,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社会矛盾诱发因素增多、矛盾化解措施不到位、一些亚文化的潜在影响和打击震慑力度不够等[2]。衣永才等把民转刑案件的产生原因归纳为家庭和婚恋矛盾、邻里矛盾、债务矛盾和管理薄弱等方面,指出其具有突发性、反复性、复杂性和涉外性等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3]。周厚震提出,预防民转刑命案应从加强治保会建设、建立纠纷调解工作责任制和依法、公开、公正化解矛盾三个方面入手[4]。朱珍华认为,自觉运用调解制度,防止民事纠纷恶化是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重要手段[5]。
不难看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在社会层面对民转刑现象进行分析和考察。民事或民间纠纷要转换为刑事案件,从当事人的角度分析还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民转刑现象,除了要进行宏观分析,微观层面的个体心理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坚持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社会研究与个体研究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理解民转刑现象的成因,制定科学可行的犯罪防控战略与措施。而我国犯罪学界在民转刑现象的微观和个体研究方面相对欠缺,相关参考文献极为稀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