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文化学和其方法学思——以四库文化学为例.PDF

文献文化学和其方法学思——以四库文化学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華中文學報 第十九期 2018 年 6 月 頁 181-223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文獻文化學及其方法學省思 ——以四庫文化學為例  蔡智力 摘要 四庫學發展至今,似仍缺乏應有的「理論自覺」和理論系統,這 使四庫學研究仍處於一種相對疏慵的狀態。本文即基於此問題意識, 順沿周積明先生四庫文化學的思路,在文獻文化學的總體範疇之觀照 下,對四庫文化學再作一理論省思。第一節提出問題。第二節討論文 獻文化學的可能性,其中先討論文化對文獻的制約性此一基本假定, 及在此一基本假定下隱含的雙向詮釋進徑,再以四庫文化學為例,檢 討其對文獻符碼詮釋功能與文化學理論的實際應用之忽略。第三節在 理論省思的基礎上,反思四庫文化學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先就學術史 與思想史兩個深淺不同的層面分析四庫文化學在文化史研究上的廣 度累積,再討論四庫文化學目前有逐漸轉向文化學研究的趨勢,但仍 有待深入推進。第四節作結語。 關鍵詞:文獻文化學、四庫文化學、四庫學、四庫全書、理論省思  「文獻文化學」概念的構思,是在周積明、吳哲夫兩位恩師的啟發與引導下逐漸形成的, 拙文撰稿時亦惠承兩位老師悉心指導。初稿在天主教輔仁大學「群學廣談」讀書會上提出 討論,渥蒙顏崑陽老師細緻批改,並惠賜諸多睿見;後於「第二屆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主辦,2017 年 6 月 17-18 日)上宣讀大綱,承蒙評論人何宗美先生 惠予賜教。投稿時又蒙本刊兩位匿名審查人賜閱全稿,並惠賜許多卓見,均受益良夥,耑 此一併鄭重申謝。惟一切文責,則仍由作者自負。 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181 清華 學報 一、問題的提出 臺灣商務印書館計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之際,昌彼得 (1921-2011)先生曾撰〈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一文稱: 因為《四庫全書》收錄的繁富,修纂的過程又極複雜,故近代 頗有專門研究其書的。或研究《四庫》纂修的經過,或輯錄有 關《四庫全書》的檔案,或研究《四庫》禁燬的情形,或研究 《四庫》著錄圖書的版本,或考證《四庫》提要的謬誤,故有 「四庫學」之名。1 此後不久,劉兆祐先生也提出了「四庫學」的概念。2 這大概是「四 庫學」一名之所來自。3 「四庫學」一名之被提出,至今已三十餘年。然而,四庫學是否 足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則仍然頗具爭議。4 理論的欠缺或薄弱,即 其中關鍵所在。因而,針對四庫學的發展,不少學者都發出「理論自 覺」的呼籲。5 就其自身發展理路而言,四庫學是否已具備理論自覺 的條件? 1 昌彼得,〈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故宮季刊》第17 卷第 2 期( 1982 年冬季),頁37 。後 亦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前。 2 劉兆祐,〈民國以來的四庫學〉,《漢學研究通訊》第2 卷第 3 期( 1983 年 7 月),頁146 。 3 相關過程,亦可參考昌彼得,〈「四庫學」的展望〉,收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 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頁 i ; 周積明,〈「四庫學」:歷史與思考〉,《清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頁 50 。 4 如林志宏即對「四庫學」一詞表示「未必完全同意」。林志宏,〈舊文物,新認同—— 《四 庫全書》與民國時期的文化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 期(2012 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