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思考.docVIP

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思考

大众传播视阈下古琴文化传承发展思考   [摘 要] 古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古琴的由来具有悠久的文化典故,古琴的形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演奏古琴需要极高的文化修养,古琴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播出现了以古琴雅集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传播、以面向大众为主要目的的媒介传播、以普及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传播和以古琴商品为主要方式的市场传播四种新趋势。为了更好地传承古琴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古琴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失,媒介传播不可缺少,专业教育不能断代。   [关键词] 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文化;古琴;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87-0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提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古琴为中国继昆曲之后的第二个“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这件古老的乐器又重新进入了大众关注的视野。如今学习古琴的学生和市民越来越多,各地的古琴馆纷纷开张招收学员;各种形式的古琴音乐会和古琴讲座屡见不鲜,古琴比赛和古琴考级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媒体上关于古琴的信息和报道越来越多,各种规模的古琴文化节也接踵而至。古琴在当前社会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古琴的文化意蕴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古琴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古琴由来的文化典故   古琴,最早称作“琴”,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也称“绿绮”“丝桐”“瑶琴”,后来为区别于胡琴、扬琴等乐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称“古琴”。古琴历史悠久,《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诗篇中提到的“琴”,便是指古琴。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有几个典故可以说明古琴的地位:唐人顾况在《王氏广陵散记》中提到“众乐,琴之臣妾也”;晋人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古琴的由来颇有典故,最早的古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1]114一种说法是神农氏所制。刘安《淮南子?泰族训》云:“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许慎《说文解字》载:“琴,禁也,神农所作。”另一种说法为伏羲所制。传说有一日,伏羲坐在方坛上,听了八方的风声,就订制了音律,为了协调八音,使它们都互相融合,就砍伐山上孤生独长的梧桐,按阴阳大道,制作成一种古雅的乐器,称之为“琴”。蔡邕《琴操》中记载:“昔伏羲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还有一种说法是舜所制,司马迁《史记?乐书》道:“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将琴的产生与古圣先贤联系起来,无疑给琴赋予了神秘的文化历史色彩。[2]   (二)古琴形制的文化意义   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就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①古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古琴通常用桐木面板和梓木底板胶合而成,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即是天圆地方之说。琴底面有两个共鸣孔,称为凤沼、龙池,琴面上镶嵌着13个白色的圆点叫“徽”,用以标记琴的音位,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以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琴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外合金木水火土,内合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琴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添了一根琴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的音色含蓄深沉,古朴典雅,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象征天、地、人合。   古琴的形制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琴独特的形制来看,古琴演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境,天人合一是一个操琴者最终的归宿。[1]114   (三)古琴演奏的文化修养   唐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勾勒出一个“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恬静淡泊的境界,从中足以显示古琴善通灵性,操琴者须深谙琴道、修有琴德方可为之。自古以来,琴家往往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其一,疾风甚雨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其三,对俗子不弹;其四,不坐不弹;其五,衣冠不整不弹。   从上看出,古琴演奏对环境、操琴者和听众的文化修养要求极高。古琴音乐属于静态的美,演奏古琴最适宜夜阑人静时,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追求的意境配合。[1]114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琴家弹琴讲究悦心而非悦耳,演奏古琴绝不是一种功利的行为,而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古琴演奏对于听众的文化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