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然林文化解读
天然林文化解读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变得日益迫切。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园、度假景区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焦点,人们渴望到大自然中去纾解疲惫的身心,放松紧张的神经,感受自由的呼吸。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文明理念的回归,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回归本真、崇尚自然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走向和目标,失去了根的汲养,生命是不会长久的。
混沌初开,世纪更迭,当人类利用钻木取火升起了第一缕炊烟,华夏文明的序曲也悄然奏响,数千年的高咏低吟,数不清的时代绝唱夹杂在细密的年轮里,缠绕在舒展的叶脉间,扎根在润泽的泥土里,化做风声、雷声、雨声,化做虫鸣、鸟啾、花语,人与自然就这样融合着,相伴相依。
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在陕西黄陵县的黄帝庙中,有一棵由黄帝亲手种下的侧柏,人称轩辕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风霜世故,至今依然遒劲繁茂,被尊为世界群柏之冠。黄帝统一中原后,率领族人养蚕植桑,发展农业,制造弓箭、车辆和衣衫,创立了华夏文明,从此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直至今日,每逢清明人们都会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黄帝陵,按照古礼,女子还要取一小片侧柏叶插于鬓间,这一民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崇祖先的传统,轩辕柏作为黄帝的化身,年龄最大的活图腾,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五千年的变迁,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的实证。崇拜自然神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信奉萨满教的人们将山神的形象刻在白桦树皮上,以此对给予他们供养和庇护的森林表达感恩和敬仰之情,使心灵得到归一。
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和眷顾是通过森林来完成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活动主要围绕着生存展开,直到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物质资源变得日渐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开始发生质变,曾经空洞的眼神变得清亮敏锐,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发现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竟和他们一般多情感性,在《全唐诗》收录的4万余首诗中,有三万多首都与森林有关,甚至给人以“无木不成林,无树不成文”的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被贬赴任途经庐山时所作,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只有跳出惯性思维,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透露出他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冷峻和客观。闲暇时、失意时,高官政要、文人墨客总会游走于山水丛林,吟诗唱赋,抚琴作画,在他们心中,大自然有着博大无私的胸怀,曲径通幽的婉约和坦荡无惧的气节,期待从中寻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宿。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学说,喜欢归隐山林,登山临水以至流连忘返,从而在山水画中诞生了将士大夫与山水林相结合的题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山水画始终被作为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涌现出了王维、赵佶、赵子昂、吴道子、黄公望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果说中国山水画是自然与人文的最佳组合,那么古典诗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簧戏,人们衷情于托物言志、以物传情,借自然之身表达血肉之魂,也让文字从此有了温度。屈原曾在《橘颂》中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李清照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赞美桂树的气节和风骨,汤显祖则钟情于白山茶,在他的《玉茗四梦》中,有这样的词句,“相思玉茗樽前月,得似琼花梦衷情”,“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郑板桥对竹的描写,当然还有同样爱竹的苏轼,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在东坡居士的眼中,竹君可比拟圣洁高雅之士,想来这必是他对人生格调的定位。
人不养山,山不养人。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一味无休止的索取,忽略了反哺森林的责任,牲畜尚有舐犊之情,何况人乎?社会越发达,与森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直到听不见自然之灵日渐衰弱的哀泣和呼喊,离经叛道的罪恶就此深种。
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条件的改变决定着森林的兴衰,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成了森林变迁的主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向森林索要的越来越多,再加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破坏,导致了森林从多到少,由好到坏的演变过程,因而,森林的变迁史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史。记得《孟子》、《邢台县志》等书中用“草木繁茂,禽兽繁殖”,“山幽人迹少,树密鸟声多,绿树绿翠壁,松林撼晨风”来描述华北、太行山一带的森林境况,可见史前华北平原和山河大川到处密布着原始森林。随着陶瓷业、造纸业等相继兴起,皇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森林覆盖率开始进入了负增长期,《阿房宫赋》中有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砍尽蜀山的森林,建造了连绵三百多里的阿房宫供自己享乐。据史料记载,史前山西、河北、北京的森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