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贫困地区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
1996年第1期 人口与经济 NO.1.1996
(总第94期) POPULATIONECONOMICS(Tot.No.94)
中。国贫困地区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
刘长茂 叶明德
摘要 申围政府一贯重视反贫困斗争,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范围缩小,贫困人口锐减,但
由于受到环境质量差和人口素质低的双重压力,近年来脱贫速度有所减弱。作者分析了贫困地
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归纳为10类地区,揭示了人口贫困是生态失衡的综合表现和最终结果。低
层次的对贫困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既浪费了不可再生资源,又引发环境大污染。作者最后提
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6条对策,走恢复生态平衡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防治污染
与兴办乡镇企业相结钒实现脱贫近期目标与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相结合之路,必将逐步实现
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作者
研究所教授。
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中国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向来比较多。中国的贫困人I=I大多数分布在农
村,而农村贫困人I=I又集中在各省区的贫困县。本文拟就由几百个贫困县组成的中国贫困地区
的人日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一、贫医县分布的时空变化趋势
解放前,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国太多数人口常年处在饥寒交迫状态。新中国
成立后,社会经济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人I=I增长过快和计划经济体制,使
经济发展未能达到应有的规模、速度和效益,致使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很多。改革开放前的1978
年,仍有2.5亿人,占农村人EI31.640。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反贫困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扶贫力
度的逐渐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出现了迅速减少的趋势,1986年为1.25亿人,占农村人口
到环境质量差和人I=I素质低双重因素的有力制约。
中国政府扶贫工作是从1980年投放5亿元资金,用予发展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生产和解决人
·本文系国家教委与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贫困人13课题的成果之一。
·27·
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开始的。1986年国家制订了扶贫的贫困县标准,并确定了国家和省区两级政
加了27个扶贫的牧区贫困县,剔除重复县,省区扶持县调整为370个。这样,国家和省区扶持的
个(;;),占27.06%。贫困县比例依然较高,脱贫任务仍然很大。
全国贫困县因环境和位置的关系,在各省区和三大经济带分布变化极不平衡。北京、天津、
和上海3个直辖市没有1个贫困县。江苏省是我国唯一没有贫困县的省区。贫困县最多和最少的
1992年
海拔东部最低,贫困县最少,比例最低,减速最快;西部最高,贫困县最多,比例最大,减速最慢。
这种减贫速度和发展变化趋势直到本世纪末不会改变;东部各省区率先达到脱贫目标,西部各
省区最后完成脱贫任务。
二、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80年代中期,中国1/3的县其所以成为贫困县,既有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又有人El与环
境方面的因素。人I=I增长过快,战乱不时发生,外部势力不断掠夺,使某些地方的自然资源特别
是农业自然资源屡遭破坏,从而成为这些地方贫困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而是分析和研究脱贫致富的基本线索。1988年全
菲贫困人日),占全国当年总人口的23。61%。全国贫困地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
平的1.72倍。人均土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小,环境综合质量差,农业自然资源贫乏,
生态失衡;在总体人口中,文盲科盲人口多,在文化人口中高文化高科技人才少,在劳动人口
中,体力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比例大。这些特点对全国所有贫困县来说,无一例外。在贫困地
区,低质量的环境和低素质的人口互相制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许多贫困地区陷入贫困处境
后而不能很快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现实。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形、土壤、
气候、水分等环境要素十分繁杂。因此,分布在各地的贫困县,其自然环境,有些县相同,有些县
相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