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中国媒体竞争力.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提升中国媒体竞争力

如何提升中国媒体竞争力   在今年的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中,我国媒体的总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初期几乎所有重要的信息,比如假护照、飞行轨迹、雷达信息等,都来自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CNN、BBC等西方媒体。这与跟着马来西亚“放料-否认”节奏走的中国媒体,形成较鲜明对比,也让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大加挞伐,嘲讽“中国媒体有三宝:转发、滴蜡和祈祷”。   冷静看待这次全球媒体比拼,一方面,必须看到,西方媒体的强势表现,有些是基于媒体之外的因素,这是中国媒体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劣势;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中国媒体确实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改变国际传播中“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媒体人须自省自强。   媒体竞争依靠背后的国家实力   西方媒体怎么能取得关键的数据和信息?其实不妨先看看是谁提供了这些信息。   显然都是些西方的机构。比如在这次事件中,制造失联飞机的,是美国波音公司;生产发动机的,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发送电子脉冲信号的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主要部件来自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接受信号的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部就设在伦敦。   他们是关键信息的掌控者,他们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谁?答案不言而喻。   一些网友批评说,中国记者不懂得挖新闻,为什么CNN、BBC能搞到这些公司的新闻,中国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就不行?   笔者曾长期在美国等国当过记者。以笔者的经验看,网友的批评不无道理,相对于西方的资深记者,我国记者整体上仍存在一些差距;但在马航客机失联这个问题上,我国媒体却还真不大可能取得这样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些相对敏感,甚至涉及国家安全。西方机构如果披露给中国媒体,披露者可能是不想继续干了。   同样,在一般情况下,我国相关机构的敏感数据,通常也必然是我国媒体首先取得并发布,如果事先透露给外媒,要么是别有用意,要么就可能泄密了。   新闻由谁披露,看似展现了媒体的竞争能力,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选择。为什么半岛电视台会迅速崛起?就在于在中东、在伊斯兰世界,该电视台拥有西方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的“自己人”优势,这些国家的相关信息源希望透露给半岛电视台,而不会是CNN、BBC。   作为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的例证,虽然已有不少外媒从波音公司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获得信息,但面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要求,两家公司三缄其口。而当中国卫星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漂浮物或中国搜救船探测到疑似黑匣子频率时,首发的则必然是中国媒体,西方媒体只能引述中国媒体的新闻。   所以,在这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表面看展现了各国媒体的新闻采集能力,实则是整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情报搜集能力的比拼。与其说这是一场软实力较量,不如说仍旧是一场硬实力的展现。显然,在这两个领域,中国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媒体人功力欠缺是事实   非媒体的因素阻碍中国媒体拿不到核心的信息,并不否认中国媒体人在专业报道领域仍存在着一些欠缺。   比如,相关的关键数据,为什么是CNN取得,而不是BBC或其他西方媒体?很大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CNN的相关记者与这些机构建立了较长期的联系,彼此之间充分信任。在这个方面,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媒体很难做到;当然,也与我们的记者能力有一些关系。   在今天的中国,记者行业更多成了吃“青春饭”。笔者在西方国家采访时,发现头发花白的老记者比比皆是;但在国内,出入一线采访场合的,大多是年轻人。在驻外的中国媒体人中,也有一些老记者,很多确实经验丰富、业务精熟,但也有不少忙于行政管理等事务。而且驻外记者基本三四年轮换一批,除了与一些当地华人交情颇深外,他们与主流社会很难建立持久的联系,更别提信任了。   另外,中国媒体的海外记者,大多仍是外派的中国人,他们的语言再好、交际能力再强,也很难做到跟当地人打成一片,更别提与有些戒心的官方机构的关系了,因此在关键时刻的报道中也很难有重大突破。在这个方面,路透社、美联社等则大量使用当地雇员,新华社、央视过去几年大力发展当地雇员,新闻报道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总体看,仍有差距。   再一个,还是资金的问题。西方媒体也资金紧张,因此在不少国家,记者都属于收入较低的行业,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媒体会压缩采访的费用。比如,对于海外的记者,西方主要媒体通常鼓励记者建立自己的人脉,并会给记者报销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出租车费、餐费和其它开支。   但中国驻外记者很难有这种待遇,拥有签字权限的往往是行政管理层,但他们通常又不从事一线采访了。当然,一旦开放这种权力,是否会造成挥霍经费的问题?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有媒体同行就开玩笑说,在全球媒体中,办公楼最豪华大气的,非中国媒体莫属,但在海外开奔驰(单位提供)去菜市场挑便宜菜买(自己掏钱)的,也非中国媒体人莫属。话虽尖刻,但值得反思。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