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君臣关系思想不同之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孟君臣关系思想不同之处研究

孔孟君臣关系思想不同之处研究   摘 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看待君臣关系各有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一脉相承的同一派系中也是有所不同的,孔孟在看待君臣之间的关系上就有所不同。比如孔子只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却说“君之视臣如手足、犬马、土芥,则臣视君如腹心、国人、寇仇”。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关注的重点及其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的。   关键词:论语;孟子;君臣关系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033-02   君臣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五伦之首,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关系。“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可见一斑。然而,对于君主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并非再是绝对的了。从《论语》与《孟子》这两部儒家经典巨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先贤在看待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就有不同之处。《论语》虽然不是孔子亲自主编的,但它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它能代表孔子的思想。《孟子》一书有孟子本人亲自编撰的部分,无须多言就能肯定它代表孟子的思想。   一、孔孟对待君臣关系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孟子都承认君主地位的绝对性,在看待那个位置上的人时,孔子认为是绝对的。君主就是君主,臣子就是臣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至死不渝。孟子则认为不一定是绝对的,当君主残暴不仁、有过错,臣子反复劝谏他都不思悔改的话,就可以废弃他,改立别人。   在孔子看来,君臣之间的地位是上天意志决定的。当鲁定公问他“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时,孔子的回答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当齐景公向他询问政治时,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意思是各自在位不可越礼。孔子几乎不言君主的不是,反而对君主的不是加以掩饰。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把此事告之孔子,孔子却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周朝礼法规定“同姓不婚”,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鲁君娶了吴女,显然是违背了周礼。熟知周礼的孔子不可能不知道昭公此举不合乎周礼,只是他不愿说。因为“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最后他只能把过错归于自己。孔子尊君,非止于言,还身体力行。“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君主赏赐东西,毕恭毕敬地接受。周礼规定臣子对君主的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参拜,然后升堂再拜。在孔子之时,下拜之礼似乎已经废弃了,众人不再行此礼。孔子认为只行上拜礼是傲慢无礼的,所以他依旧对君主行下拜礼。孔子病了,国君前来探望,他也要依照礼节东首、加朝服、拖绅接受国君的探望。   孔子对于那些违反君臣之礼的僭越之人是深恶痛绝的。季氏是大夫,舞蹈只能用三十二人的四佾,但他却用了八佾,孔子对此表示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僭越了天子和诸侯才有的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孔子也提出批评。即使是那些有赫赫之功的古人,若违反了礼节,在他看来也不是尽善尽美。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可谓功勋彪炳。其中管仲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万世称颂,因而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然而当管仲僭越了国君之礼时,也遭到了孔子的诟病。即使是古代圣王――周武王,孔子在谈论他时却认为“未尽善”。这是因为商纣王虽然残暴不仁,但当时他仍然是天子,周武王是臣子。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的,尽管是正义之战,相对于尧舜之间的禅让而言,武王还是以臣犯君,所以“未尽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看待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天定的,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能易位。   孟子在看待君臣关系时要激进得多,远没有孔子那种对君王的绝对忠诚。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不是绝对的,君王如何看待臣子,那么臣子就怎样看待他。“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不像孔子那样“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孟子将朝王,王突然不想见他,就派人来告诉孟子说本来想亲自来见孟子,但是突感风寒,不能吹风,就不来见孟子了,如果孟子肯去见他,他便临朝办公接见他。孟子却回答说他也病了不能到朝廷去。第二天孟子却到别人家去吊丧,王使人来看望,他却故意躲着不见。   孟子对君王的批评是直言不讳的,孟子说梁襄王是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他的一些言语经常使得君王下不来台,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问贵戚之亲,孟子的回答是“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搞得齐宣王勃然变乎色。在孟子看来,若君王屡谏不改,则可以废掉他,改立王室同宗族的其他人。君王的位置就不再是绝对的了,必须符合道义。汤放桀,武王伐纣,在一些人看来是以下犯上,是臣弑君,是不尽善的,孔子也是如此认为。而孟子却说“贼仁者谓之‘贼’,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