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辨识养生流言利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量分析辨识养生流言利器

定量分析辨识养生流言利器   当今互联网时代,科学新闻和科普报道目不暇接,其中养生保健信息尤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电视广播、书报杂志、微信微博中层出不穷的养生保健信息可谓良莠不齐,悖论迭出,真伪莫辨。许多养生流言粉墨登场,泛滥成灾,贻害无穷。那么,面对自己专长以外的、不太熟悉的养生保健信息有什么辨识的好办法吗?回答是肯定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养生流言可以辨识,也不难辨识。定量分析就是辨识养生流言的“利器”之一。   定量分析,即是掌握“度”   古人云:“万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通过量的积累,达到事物质的变化和飞跃。而定量分析就是把握事物可量化属性变化的规律性,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寻求对事物本质上的认识。   譬如,在人们的常识中,一般都认为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剧毒物,误食会致死。据此是否可以认为砒霜一定是毒药?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研究已确认,口服三氧化二砷达100~200 毫克才会中毒致死。小剂量的三氧化二砷不显现毒性。临床上,静脉注射亚砷酸氯化钠注射液(0.16毫克/千克体重)也已纳入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方案。由此可见,三氧化二砷是毒药还是良药完全取决于(剂)量的多少,这就是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事物本质作出正确判断的实例。   几则砷毒流言没有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一个养生保健新概念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必须要有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撑。凭借定量分析这个科学方法,我们就能检验这些实验数据仅仅是量变还是达到了质变,从而确认这个养生保健新概念是真?是假,对身体是有益还是无益,对祛病是有效还是无效,是值得推广的科学知识还是弃如敝屣的养生流言。   不久前,微信群中流传:“央视和各地卫视揭露17种巨毒食品,排名第一是兰州拉面”。其原由说是“兰州拉面和面时用蓬灰,蓬灰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砷”。据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素有“中华第一面”之美誉,其传统工艺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 兰州拉面和面用蓬灰不假,蓬灰含砷也不假,但这些都是定性分析,关键是要定量分析添加三遍灰后兰州拉面中砷的具体含量,所谓“大量”究竟是多少量?检索文献可知蓬灰中的砷含量小于0.01毫克/千克。而兰州拉面中的砷含量按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规定是0.5毫克/千克。据此,就不难辨识 “兰州拉面是巨毒食品之首”是一则造谣惑众的养生流言。事实上,“兰州拉面有毒”是网传旧闻。早在2007年,兰州市第十四中学的3位高一学生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兰州风味小吃中蓬灰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以正视听。然而,此流言蛰伏一时又东山再起,因轻信而被忽悠者似乎更多。2012年南京电视台也因发现失实报道,赶紧做了一篇追踪报道以正名,以自查自纠的方式向兰州拉面的从业人员道歉。   此类养生流言更有从境外传入者,其渗透力之强、传播之广、误人子弟之深,让人难以想象。2007年10月,中国台湾报道,一女孩因食用海虾后服用大量维生素C而暴毙。当地媒体分析该女孩可能系砷中毒所致。同年,多所中学即将此新闻编为高三化学试题,其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海虾含有五价砷,遇到维生素C会还原为三价砷。而三氧化二砷即为剧毒物砒霜,女孩因此中毒而亡。此后,该传闻持续发酵,从学校扩散到社区。上海许多菜场的宣传栏里至今还张贴着“30种不能混吃的食物”的警告,其中“海虾与番茄不能混吃”似曾相识,细看解释“番茄富含维C”――原来就是该传闻的翻版。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科研报告可知:五价砷本身就是剧毒物,而五价砷必须在300摄氏度、伴有催化剂条件下才能还原为毒性更大的三价砷。查阅文献可知海虾中无机砷只有0.036毫克/千克 。 据此推算,海虾中无机砷含量即便超过正常100倍,成人一次食用28千克才会达到致死剂量(100毫克)。显然,新闻中的女孩暴毙与砷中毒无关,“海虾与维生素C不能同食”毫无根据,是一则危言耸听的养生流言无疑。   指望“吃几块红薯能抗癌”非常不靠谱   养生流言有时颇有来头,甚至还有相关实验数据,迷惑性很大。例如网上流传的所谓出自“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的《蔬菜抗癌排行榜》有一万余条,其中红薯排在第一名。动物实验确已发现红薯所含有的去氢表雄酮(DHEA)成分,对自发及移植生长的肿瘤有抑制作用,但这是定性分析,判别红薯抗癌是否为养生流言还要依靠定量分析。查阅文献可知,大鼠每天口服60 毫克(600毫克/千克体重)去氢表雄酮连续4周,与对照组相比,移植肝癌抑制率达43%。动物实验有效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