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中分第七章自动分析技术微型分析系统.ppt

分析化学中分第七章自动分析技术微型分析系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化学中分第七章自动分析技术微型分析系统

Mathies 集成芯片研究历史变化 目前正以此研究单细胞快速鉴定、蛋白组高速分离、宇宙空间生命研究 简单芯片 高密度集成 96-channel radial capillary array electrophoresis microplate Y. Shi et al. Anal. Chem., 1999, 71, 5354 Reactions in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Reactions in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Ismagilov et al., Angew. Chem. 2006 Quake, Science, 2005. Radiolabeled Imaging Probe Synthesizer Quake, Science, 2005 作业 8: 简单阐述为什么微全分析系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软光刻技术的优点是什么? 第八章 Case Study 8.1 导言 8.2 定量分析的流程 8.3 Two cases studies 8.1 导言 杂乱无章、无从下手 典型的定量分析流程 七个步骤 8.2 定量分析的流程 步骤一: 选择方法 (1)分析精确度(精度确与时间、投入的综合考虑) (2)样品的数量(多与少的关系) (3)样品的复杂程度等(组分数等) 步骤二: 获取样品 代表性(特别是非均匀的样品及生物样品),分析测定 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与取样有关 步骤三: 样品制备 不同的样品有不同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 样品制备(哪些分析化学技术不需要样品制备?) 步骤四: 消除干扰 步骤五: 校正和测量浓度 步骤六: 计算结果 步骤七: 估算结果的可靠性 8.3.1 A case study Deer Kill: A case study illustrating the us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To solve a problem in toxicology 问题 问题的提出 在Kentucky西部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一护林员在 一个小池塘边发现了一只死的白尾巴鹿! 他将该发现上报,州动物诊断实验室的一名化学家与 他一起调查鹿的死因;随后几天他们又发现两只死鹿。 他们注意到附近的草变色了,怀疑是附近用了农药,可 能是含有砷的农药。 他们将死鹿运回实验室,并采集了附近的草样品。 目的:通过分析样品,确定砷的存在及其形态和浓度。 从而查明鹿死亡的原因,保护其他的鹿或动物。 选择方法: 查阅Offical Methods of Analysis (Association of Offical Analytical Chemists, AOAC),发现生物样品中砷的 分析方法:通过蒸馏将三氧化二砷转化为氢化砷(AsH3), 采用光度法进行测定。 获取样品: 他们在实验室中将死鹿进行解剖,取肾(被怀疑 的毒素砷主要存在于肾)。 样品制备: 将肾切碎、高速搅拌机中打碎、混合均匀;制 备实验室分析样品(10克,从每个死鹿)及重复测定样品。 将样品放入坩锅中加热,使有机组织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剩余的干灰中可能含有As2O5,加入HCl后,转化为可溶解 的H3AsO4。 消除干扰:将H3AsO4转化为AsH3 ,可以消除干扰。 测定浓度:采用光度法进行测定。 计算结果: 16和22ppm(10 ppm); 600ppm (草含有砷) 估算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三次 以上测定。 8.3.2. Case study II - DNA 测序 1953Waston and Crick 报到了DNA的结构,阐明了其作为 储存遗传信息的中心作用。 James D.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who, using x-ray data collected by Rosalind Franklin, proposed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of the DNA molecule in 1953. Their articl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is celebrated for its treatment of the B form of DNA (B-DNA), and as the source of Watson-C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