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中原腹地水利开发与农业区域特征研究
汉代中原腹地水利开发与农业区域特征研究
中原地区自古为中州沃野,地处黄河中下游,宜于农耕,为农业发源地之一,农耕技术发达于历代当世。河南为中原腹地,地域广大,各地有不同的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与不同的开发过程。这是自然选择和技术应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河南广大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水利开发过程与区域农业差异。
一、汉代
河南的地理环境条件与水资源基础
汉代中原腹地分属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东郡、魏郡、南阳郡、陈留郡、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淮阳国以及陈国等所辖,“阃域中夏,道里辐辏”。西有太行、崤山、伏牛、熊耳、外方等山地与丘陵,中间夹有河谷、盆地,又有大面积黄河冲积平原,广布黄土,沟壑纵横。南为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平原低缓倾斜,岗地宽阔平缓,丘陵河流谷地交错。东为华北―黄淮平原,低缓倾斜,广阔坦荡。其地理差异巨大,地形复杂多样。
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山地与平原气候差别亦较为明显。中原地区汉代的区域性气候差异主要体现在前后变化与干旱化的趋势方面。关于历史时期干旱化的整体趋势,无论是诸如《考工记》中沟渠记载等所反映的上古耕地田制与技术的变化等相关记载来看,还是从现有科学技术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时段分析来考察,都是毋庸置疑的。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认为:“到了秦朝和前汉气候继续温和”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但东汉冷期时间不长。”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和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对两汉时期的气候状况提出了异于竺可桢的看法,满志敏等人的研究运用诸多农业物候资料来说明气候的波动。稻、麦以及豆类等作物的种植比例在这一时段逐渐被调整,冬小麦在两汉得以在黄河流域广泛推广。豆类作物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在西汉也曾有过变化,但是在东汉时期洛阳周围对大豆的种植却重新重视起来,《四民月令》所记载的物候月令几乎每月都有和“豆”相关的内容,这一点得到了洛阳汉墓出土资料的印证。诸多资料表明,大致在两汉之际,气候经历了由暖而寒的波动;与此同时也说明了长期的干旱化的整体趋势:西汉中原诸郡的气温较温暖,但已经出现降温趋势并有波动;东汉以来气候开始转冷,起伏明显;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水平,从而影响农业技术的内容、类型及其实现方式。可以推知,气候的历史变化对农业技术体系的影响,在空间差异上必然有类似的反应,也必然形成不同的区域开发过程。两汉之际,北方地区以抗旱保墒为核心的“耕―摩―蔺”技术体系与水利的发展,说明这一时期干旱成为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就地表水资源的分布而言,中原地区汉代尚属丰富。汉代中原地区河流众多,有发展水利技术的自然条件。“当时豫西河流数量众多,枝蔓稠密,是为水资源较为丰富,水系发育良好之证。”伊洛、烛水、??水、汜水、济水、沁水、淇水注于黄河。梁宋地区有蒗荡渠、鲁渠水、睢水、阴沟水、?M水(汴渠)、涡水等贯穿其间。颍汝之间,??水、洧水“折入于颍”;黄水、?硭?、昆水、澧水、?p水入于汝。南阳盆地西有均水、丹水,中有育水(?U水),东有比水。
综上,一方面,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尤其是各种河流湖泽的存在,为区域农业开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的存在,加之历史过程中社会经济原因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中原地区汉代的区域水利与农业开发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历史特征。
二、中原地区汉代水利开发的区域特征
中原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田水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旱作农业最突出的矛盾。汉时,由于“干旱是当时农业的最大威胁,因此,抗旱保墒成为当时河南发展农业的关键技术”。除了利用有限的降水以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无非两条:水利灌溉和耕作保墒。保墒是精耕细作技术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水利则是更为直接的方式。迄至汉代,中原地区南北各地存在大量而开发程度不同的农田水利,呈现不同的时空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广布水利工程并影响至两汉。两汉以后,北部地区黄河治理逐渐成为水利工程主要内容,这一地区的农业水利主要利用战国旧有工程,河内诸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直到东汉时期,东郡与河内郡的水利灌溉事业才有所发展。永元二年(90年)鲁丕为东郡太守,“为人修通灌溉,百姓殷富”。汉顺帝永和年间,崔瑗为汲令,“为人开稻田数百顷”。
光武时大司空张纯“穿阳渠,引洛水为漕,民得其利”。梁宋之地也是曾经极富沟渠,西汉初年梁孝王都大梁而东徙睢阳,开汴河修筑蓼堤,为当时较大的水利工程。
“南阳地区地处汉水上游,两汉时期唐白河的灌溉已经较为发达”。汉元帝时召信臣修建马仁陂于泌阳县北??水支流的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