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思想史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思想史分析

汉代得民和政治理念思想史分析   内容提要 从汉代政治生活中,可以看到执政者“得民和”意识的深刻影响。循吏的表现,是这种政治理念的实践。“召公之政”、“召公之风”,在汉代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力。司马迁在《史记#8226;燕召公世家》中将召公治民成功的成就概括为“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它与汉碑文字遗存所见“得众兆之欢心”,意义是相近的。汉代文字遗存所见“宜民和众”,可以理解为这种原则的解说。“得民和”,成为当时理想行政的一种目标,其核心追求是“和”。所谓“上下和合”,与儒学政治原则相符合,也是大一统体制下政治经验的总结。在《急就篇》和《焦氏易林》等文献中,体现了这种政治文化理念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也曲折反映了较广阔社会层面的政治要求。   关键词 汉代 行政 得民和 循吏   〔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5-0134-06      与大一统政治体制得到巩固的行政史进程同步,汉代政治思想逐步成熟。先秦诸子的政治理论经过行政实验和历史总结,有所修正,有所整合。“得民和”的意识及其形成的影响,体现了执政集团的思考和实践。“得民和”理念对后世政治思想表现出启示意义。对于相关现象进行思想史的考察,有助于认识当时的政治文化风貌,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至时代精神,也将是有益的。      “民和”与“得民和”      《后汉书#8226;桓帝纪》记载和平元年春正月乙丑诏曰:“曩者遭家不造,先帝早世。永惟大宗之重,深思嗣续之福,询谋台辅,稽之兆占。既建明哲,克定统业,天人协和,万国咸宁。元服已加,将即委付,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静,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谧。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其中“民和年稔”之“民和”,被看作天下安定、行政成功的理想政治局面的表现。   汉代政治语汇中,很可能接近于“民和”的境界的,还有其他的表述方式。   《孝经#8226;三才》记录曾子言论,有所谓“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的说法。《汉书#8226;礼乐志》引作:“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颜师古注:“《孝经》载孔子之言也。”中山怀王墓出土简牍《文子》写道:“……道,则人民和陆(睦),长有其国。士〔庶有□〕,……。”又如《史记#8226;周本纪》:“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汉书#8226;魏相传》载魏相奏言:“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民和睦”似乎可以理解为“民和”的一种说明。   《汉书#8226;贾谊传》:“礼义积而民和亲。”“民和亲”也是“民和”。   《史记#8226;礼书》所谓“万民和喜”,语意亦与“民和睦”、“民和亲”相接近。   《续汉书#8226;律历志上#8226;候气》刘昭《注补》引《易纬》所谓“人民和顺”,也许更切近当时政治术语“民和”的真正涵义。   “民和”这种境界的实现,有时称作“得民和”。《史记#8226;楚世家》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史记#8226;晋世家》写道:“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得民和”与“民不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史记#8226;萧相国世家》记载了汉初名臣萧何的故事: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袷薄?陀兴迪喙?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注:《汉书#8226;萧何传》作“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执政重臣“得民和”的政治表现,暗示一种政治实力的形成,竟然可以导致帝王猜忌。      “宜民和众”意识      汉印文字可见“宜民和众”(注:罗福颐编:《汉印文字征补遗》,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七#8226;四,十二#8226;六。),也有值得重视的政治文化意义。所谓“宜民”,自有较久远的思想渊源。《汉书#8226;刑法志》写道:   “成康刑错,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注:颜师古注:“《大雅#8226;假乐》之诗也,盖嘉成王之德云。”)《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注:颜师古注:“今文《泰誓》之辞也。”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所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者也。”(注:《汉书#8226;董仲舒传》亦可见:“《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又《王莽传中》:“《诗》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此之谓也。”颜师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