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谣言新闻价值
汉代谣言新闻价值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两汉统治天下长达四百年,文治武功,长治久安,其统治秘诀是什么呢?重视官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是其成功因素之一。汉代“谣言”就是民众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朝廷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对社会政治与人际关系的作用与影响和今天的新闻报道颇为相近。
谣言,古代指民间的歌谣或传闻,主要表现形式有民谣、绰号、童谣以及即事谚语等,生动形象,概括力强,是传统社会重要舆论形态之一。汉代没有后世的报纸、电话、网络等新闻传播途径,大众信息基本上都是借谣言而口耳相传,因此,谣言在汉代承载了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
汉代谣言的新闻价值主要表现在具有公众性、时效性、评价性、舆论监督性以及形式的简洁灵活性等多种新闻特质。
汉代谣言的公众性与时效性
在汉代,官方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军情战况、官宦人情等有关信息控制极严,甚至明令禁止,因此,新闻传播的官方途径是相对闭塞的,但是,新闻传播的民间渠道却畅通无阻,谣言就是其最便捷的途径,它反应灵敏,公众性强,影响深远。
民谣及时反映了当时部分军事与政治信息,对政治决策和政治走向产生了影响。汉高帝七年冬,刘邦亲率30余万军队讨伐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平城达七日之久。汉军被困期间的情况对外是封闭的,但有史料说:“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七日不得食”,汉军之困苦由此可见一斑。当时有谣言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形象地描述了汉军的窘况。这首民谣很快传遍“天下”,几年后,吕后意欲对匈奴用兵,季布还引用这首民谣陈述民众的反战情绪,促成了汉匈“和亲”的继续推行。桓、灵之时,在梁冀为首的外戚集团与李固父子为代表的士人集团之间,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梁氏集团以自家私利拥立了桓、灵二帝,李固父子坚决反对,因此遭遇迫害。东汉官方对这场权力斗争是竭力封闭消息的,但“父不立帝,子不肯立王”的谣言不胫而走,加剧了士人集团对抗外戚集团的斗争。
民谣还及时传播了一些反映大众情绪的信息,冲击了当时的社会观念。汉武帝时,卫子夫立为皇后,她的弟弟卫青封为长平侯,卫青的长子和三个弟弟一时都封为列侯,贵震天下。于是“天下歌之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出身贫贱,因得汉武帝喜爱而使卫家飞黄腾达。“天下”百姓对贵盛内外的外戚多多少少都有羡慕、忌妒、反感、讥讽等微妙心理,这首民谣正好反映了这一点,迅疾传播开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重男轻女思想。
两汉谣言对时事反应敏捷、传播广泛,小则里巷,大则天下,里巷之谣往往通过官方“采风”、士人游学游宦或人群迁移等形式散播各地,甚至传至宫廷,而且往往存在着民众之间、自民间而朝廷、自朝廷而民间的双向、多向流动的传播方式。孝文八年(前171年),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预谋造反,发觉,遭流放,刘长死于途中。孝文十二年(前167年),文帝听到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感到十分愧疚。这首民谣发生在刘长流放之初,历经四年传到宫廷,中间必然经过百姓、士人、公卿等多层传播,可见流传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另外,史书记录汉代民谣,通常伴随着“天下歌之”、“京师歌之”、“闾里歌之”等表明传播范围的文字,谣言传播范围越广,新闻效应就越突出。
汉代谣言以其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和广泛传播而具有较大新闻效应。
汉代谣言的评价性与监督性
汉代谣言往往同时兼用叙述与评价形式,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与情感好恶。汉代朝廷重视里议乡评,宣帝以后,随着政治稳定与儒学影响力的加强,朝廷对民间舆论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民间就利用谣言评价人事,传达民意,发挥其舆论监督功能。
汉代民谣的内容以时政评价居多,对象明确,褒贬鲜明,政治倾向强。有褒赞汉初“无为”政治的:“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有歌颂郡守仁政的:“大冯君(冯野王),小冯君(冯立),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有赞美执法公正的:“桴鼓不鸣董少平(董宣)。”有批评酷政的,如那首关于尹赏的民谣;有抨击选举不公不实的,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抨击宦官乱政的,如“牢邪石(石显)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还有讽刺桓帝任人唯亲的“因师获印周仲进(名福,桓帝的老师)”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民谣针对特定的人、事而作,或褒或贬,毫不含糊,与当代一句话新闻或新闻评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谣言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品评人物,前后《汉书》有大量具体记载。有褒赞的,如“关西夫子杨伯起(太尉杨震)”,“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等;有讥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