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荷包源流.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荷包源流

浅析中国荷包源流   作者简介:龚甜甜,女,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荷包,亦称合包,是一种佩带在腰部的小囊包,用来盛零星细物。最早见于南宋或金,宋金以后,荷包流行于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本文就荷包的源流及早期形象进行分析,使它作为中国佩饰文化的历史内涵能够清晰地彰显。   关键词:荷包 起源 发展 佩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荷包的渊源   对于荷包的起源,清代学者汪汲曾经误认为荷包起源于袷荷或紫荷,他在《事物原会》中说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囊曰荷包本此。”这是对紫荷使用方式和佩带人群的一种误读,进而影响到后来的学者对荷包起源的正确认识。紫荷是两晋时期尚书令、仆射、尚书等高官上朝时负于左肩上的紫色囊,与荷包的佩带方式大相径庭。而佩带在腰部盛装印绶或手巾细物的?囊恰恰与荷包有着极深的渊源。   ?囊,又称绶囊或傍囊,是汉代至辽代五品以上官员公服上的标识物,用来盛装官印或者绶带。自从?囊出现以后,由于它具有轻巧实用的功能,自从出现以后,便迅速流行到民间当中,普通百姓佩带它来盛装细小的生活物品。三国吴时无名氏《曹瞒传》有:“太祖为人佻意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囊,以盛手巾细物。”曹操自降身份佩带盛装手巾细物的?囊,受到当时士族的嘲讽,恰好证明东汉的普通百姓是普遍佩带?囊的,不同的是,百姓没有象征身份的印绶来佩带,所以只能佩带实用的手巾和细小物品。北齐、隋唐时期,士庶等级森严,舆服制度中除了规定有品级的官员佩带不同样式的?囊外,没有品级的百姓佩带?囊也有详细的规定,这为?囊在民间的流行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宋的舆服制度中取消了佩带?囊的规定,是否佩带?囊由佩带者自己决定。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有:“(李文定公)在陕西,籍诸州兵数为小册,尝置?囊中以自随。”[1]这时候的?囊盛装小物品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最后在舆服制度中使用?囊的是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是专门为汉族官员而设定,传统的契丹官员并不佩带。辽代以后,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由于各政权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囊这一名称很少再被人们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与?囊用途相同的荷包,从此以后,荷包正式成为?囊的代称。   二、荷包历代形象分析   目前最早的荷包实物资料出土于南宋黄升墓中[2]。黄升墓发现于福建福州市,墓主为一女性,墓中出土了大量南宋的服饰。在墓主袍内腰间的部位,发现了一件黄褐色罗绣花荷包,荷包长16厘米,底宽12厘米,中腰8.5厘米,形状如同两个扇状袋连接,可以折合或展开,两个扇状袋则是用来盛装物品。荷包两面均有花纹装饰,一面绣荷花,一面绣含笑花,十分精致。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姬归汉图》,画中蔡文姬的身上也可以见到荷包早期的形象。这幅画的作者为金代祗应司张?,画中绘的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在册中第十三开的“辞别”一景,左贤王接见前来迎接文姬的汉使,图1 蔡文姬佩带荷包形象并与文姬卮酒话别。图中蔡文姬盘腿坐在地毯上,头戴圆顶帽,帽后有两条短带垂至肩后,身穿长袍,腰系红带,腰带右下方系有一马蹄形荷包,倒三角形囊盖,这种荷包的形象取材于当时流行的样式。(图1)   到元代的时候,荷包用来盛装针线、钱币,并且以男性佩带者居多,这在当时的元曲里有生动地描写。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第一折有:“我十年苦志,一举成名,是荷包里的东西。”元杂剧《摩利支飞刀对箭》也有:“荷包里取出针和线,我使双线缝个住,上的马去又征战。”对于元代的荷包的具体形象,发现于陕西省蒲城县南洞耳村的一座元代壁画墓中[3]。在壁画的“堂中对坐图”和“行别献酒图”中,有三人佩带着样式相同的荷包,包括一名男侍、一名献酒人和一名受酒人。在“堂中对坐图”的西侧,有一位留着蒙古发式的男侍,身穿黄色左衽长衣,腰束黑色腰带,足蹬红色靴子,腕搭拭巾,怀抱长杖。腰带右下方悬着一个马蹄形的荷包,荷包上有三角形的囊盖。   明代的荷包不仅继承了元代荷包盛装钱币、针线的功能,在外形的制作上也更加随意。2008年,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出土了一只实物荷包钱袋[4],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明代荷包的样式。这只荷包出土于墓中的书匣里面,外形呈如意形,质地为棉,毛边露在荷包的外边。口部穿有两条收口的麻绳,绳上穿有1件长方形墨石饰品,袋内装有碎银3块、钱币16枚、银扣饰1件、麻绳1组、棉绳1组,可谓琳琅满目。而在收口绳上增加的墨石,更加增添了荷包的装饰美。除此之外,明代还有用金、玉、珠宝制作的精美荷包,拥有这类荷包的往往是一些权高位重的人。在明代无名氏《天水冰山录》中记载一代奸相严嵩被抄家时,就抄出“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