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若干异同问题.docVIP

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若干异同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若干异同问题

浅析后汉书和通典有关羌若干异同问题   【摘 要】羌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古到今,羌族人民不仅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文化,并且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为我们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汉书》和《通典》不仅对羌族尤其是西羌的历史变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和汉代时汉羌关系作详实记载,留下宝贵的资料;还以一个历史学家独特的眼光看汉羌关系,对后人有所启迪。本文就两书有关羌的若干问题进行校对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学术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羌族 历史变迁 汉羌关系   一、两书有关析支和赐支的用语   《后汉书》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公今欲复之。兵临渭首,灭狄戎。忍季父?n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1]   《通典》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穆公霸有西戎,今欲复。忍季父?n畏秦之威,将其众种人附落而南,出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诸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牛种,越?Q羌是也;今越?Q地。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今梓?H、遂宁以西,德阳郡地。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今武都郡。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忍子研立,研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2]   析支是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鲜支、赐支、河曲羌,“后世便把它的所在摆在今青海积石山一带,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更把赐支河曲定在今共和县曲沟地区”[3]。《书?禹贡》云:“织皮????、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颖达疏引王肃曰:“析支在河关西。”[4]《史记?五帝本纪》:“南抚交?n、北发西戎、析枝。”[5]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有云:“岂复能使一笥可轻,八厨斯引,且登清汉,乍弃黄污,望影析支,争涂再楫!”   据记载,析支大致在今青海东南境河曲之地,古西戎国名,亦作赐支。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一地,是为河曲羌。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书曰,羌地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运载得,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胡渭曰,汉人谓积石为河首,北音读析如赐,故云,其地后为党项所居。通典云,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北连吐谷浑也。   可见,析支和赐支是指代同一个事物,但是杜佑的《通典》用的是析支,范晔的《后汉书》用的是赐支。这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唐代和东汉在历史的沿袭中,汉文书写和语言表达也有发展变化,各有侧重。所以,杜佑的《通典》用了析支,虽然不同于《后汉书》中的赐支,也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进一步看,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从中可以得出杜佑在引用《后汉书》时,在很多地方会受唐代的历史大背景的影响,小的地方如汉文书写、山川河流等表达,深层次可能会从唐代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后汉书》等引用材料进行选择性引用和解读。   二、两书有关兵不西行和兵务东向的记载   《后汉书》载:“及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度。”[6]   《通典》载:“秦始皇时,兵务东向,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众狄,筑长城以界之。”[7]   《后汉书》中的“兵不西行”和《通典》中的“兵务东向”,表面看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杜佑为何要与《后汉书》用不同的表达呢?笔者通过阅读分析,《后汉书》的侧重点是秦始皇的出发点是灭六国,着眼点是关东地区。《通典》在引用时,特意用“兵务东向”,结合当时唐代的内外环境,杜佑侧重的或许是为了向统治者进言,要重视内部,务外先务内。因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才是政权的最大威胁者。所以,杜佑的此番心意是让唐朝统治者重视内部问题,而不要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四处向周边地区用兵。杜佑的阶级立场应该是对他编撰《通典》的用意走向的根本所在,毕竟《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三、两书有关羌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后汉书》载:“滇良者,烧当之玄孙也。时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遂还据为寇。更始、赤眉之际,羌遂放纵,寇金城、陇西。隗嚣虽拥兵而不能讨之,乃就慰纳,因发其众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