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戏剧时代观念与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泛戏剧时代观念与实践

泛戏剧时代观念与实践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谢柏梁(1958- ),男,汉,湖北天门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文化与传播》丛刊主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佛萨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斯坦福大学、澳门大学访问与讲座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北京市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学院 戏剧文学系,北京 100073)      摘 要:作者就半个世纪以来的纯戏剧观与泛戏剧观的四次理论研讨,予以了大致回顾和总结,认为讨论的总趋势在与对于泛戏剧观的呼唤和实践。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文化史朝着泛戏剧的方面持续推进,并呈现出艺术品性的四重模糊状态。这种推进到了世纪之交之后,通过多媒体戏剧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升华。一些边沿性的戏剧形态例如外语戏曲、票友戏剧和学生演剧,电视剧和超女秀等文化现象,应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泛戏剧观;纯戏剧;多媒体戏曲;英语粤剧;超女;戏剧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种种迹象表明,20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文化,已经从整体上进入了泛戏剧时代。到了21世纪之初,这种泛戏剧观念及其实践已经到了无所不在、无戏不具乃至无孔不入的程度。包括常规的电影故事片(“影戏”)和电视连续剧在内,无一不可纳入泛戏剧的庞大范畴之列。浩浩荡荡的戏剧艺术和新媒体文化联姻的历史大潮流,绝非一些纯戏剧的捍卫者和实践者所能竭力抵挡得住的。      一、纯戏剧观与泛戏剧观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剧坛上先后开展过四次具备全国影响的戏剧观讨论。   第一次戏剧观的研讨,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田汉和黄佐临两位戏剧大师的急切呼吁。当时风靡全中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以绝对强势的艺术优越性和政治优越性定于一尊,这使得中国戏剧的民族性和西方戏剧的其他观念与系统受到普遍的忽视。   相对较为系统但太过纯粹的斯氏话剧观,田汉急切地呼唤着戏剧的民族性:“我们的话剧形式不能以现在的为满足,必须进一步提高,摸索到更高度的、更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但对这一点大家的理解不一致,观众也受到影响。有的同志把现在的形式看成是固定的东西而不从它的发展去看,便对任何形式上的新的尝试和与民族传统的结合产生是否破坏了话剧原有风格的疑问。”①??   此后,佐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也再三强调戏剧的多元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突破一下我们狭隘的戏剧观,从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澎湃气势出发,放胆尝试多种多样的戏剧手段,创造民族的演剧体系”。②??   20年之后的80年代初期,佐临再次进行了有关戏剧观的一些比较,③??。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部随之发起第二次“戏剧观”大讨论,并由此摆开了全国性学术论战的大擂台。④??   这次讨论的成果,首先在于对中国戏剧作出了诸如“写意性”、“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诸多定性,其次对戏曲作出了“三大体系”或者“世界三大古老文化”之一⑤??的定位,再次是对当代戏剧趋势的认定和展望。比方陈恭敏先生认为当代戏剧观念的新变化在于“从诉诸情感到诉诸理智转化”、“从重情节到重情绪转化”、“从规则到不规则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⑥这篇文章几乎可以看成是此次戏剧观讨论的一个小结。纯戏剧观念再次向泛戏剧方面,得到了理论上的逻辑阐述和实践上的充分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第三次戏剧观讨论,鉴于影视录像、舞厅和卡拉OK的整体弥漫,戏剧的演出空间大为缩减。这就使得论题不得不转换到严峻的现实上面。1987年召开的中国戏曲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大家认识到戏曲“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所以法国学者班文干教授说戏曲已经成为西方现代派戏剧家们模仿的对象;但与此同时,看到戏曲式微现象的波多野太郎教授,建议把戏曲列入大学课程;赵如兰女士也疾呼要尽量用电化手段保存和传播戏曲。??⑦嗣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又召开了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就戏剧从体制、剧目到演出样式的多元化等泛戏剧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⑧   90年代初期以来,由《上海戏剧》以及《中国戏剧》发起的关于中国戏剧是否作为“夕阳艺术”的论争,??⑨从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和以前的戏剧观大讨论相比,但却异常尖锐地提出了有关戏曲消亡论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李洁非的《死与美――对古典戏曲命运的理性认识》。对此提法,大多数人从感情上、历史上和学理上都不能苟同,提出了很多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