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文本解读中四化倾向批判
对文本解读中四化倾向批判
一.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
这是一直延续至今仍未真正得以缓解的解读文本的第一大通病:以实用的尤其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对号入座,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一要务。以这样一种理念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其遭际可想而知。
例如某著名老师教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问:“你们知道这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为什么用‘中华民国十五年’而不用‘一九二六年’?”学生大惑不解,老师点拨说:“鲁迅先生之所以用‘中华民国十五年’而不用‘一九二六年’,实则含义深远。大家想想,这中华民国本该突出个‘民’字,即国家的人民性,但这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国家哪是人民的国家呀。所以说,这‘中华民国十五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带有反语的口气……”
这种所谓“光明的阐述”祸害无穷,自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如何渗透的问题以来,“光明的阐述”也就成了中学语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赘物。再如《项链》的教学,长期以来被理解为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这就是用泛政治化来异化作家的艺术创造。其实,《项链》只不过是莫泊桑笔下的“小人物”遭遇的苦难。作者的匠心在于:项链本是膺品,但被认为是真的,而且长达十年。究竟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真真假假中对人的情感深层结构的检验:“玛蒂尔德在项链丢失后,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以十年艰辛偿还可怕的债务”,揭示了社会低层人物艰辛劳顿的悲剧命运;“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而无能为力;“路瓦栽与玛蒂尔德面对突来的打击,不离不弃”,坚定的爱情在苦难面前更显伟大;“玛蒂尔德恪守道义,辛苦十年,学会了勤勉节俭,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肯定了劳动者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从文本中提取的,有根有据,至于哪个恰当,不同的学生在比较中总归能找到几种属于自己的解读。
文本解读中的泛政治化倾向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今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性话语体系,而把第一次母语习得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系统隐藏起来,千方百计地扮演一名哪怕是蹩脚的时代代言人或年轻英雄。我们来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学”这种提法,发觉这种提法本身就失当。因为学科自身是内在的有着伦理道德力量的,它有这种功能,并非外加的。正是有了这种“渗透”式的外加,才有了语文课上的文本解读中无数的“光明的阐述”。应该知道,只有用文本本身的“力量”和“功能”来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才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途。
二.文本解读中的模式化倾向
所谓模式化,就是不分具体情况,都用固定的一套去分析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课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模式化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分析理解”课文时往往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一套程序进行,这样就导致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解读诗歌要看有没有象征,有象征要看什么意象象征美好的事物,什么意象象征丑恶的社会现象;解读散文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解读小说要发现赞美了什么,鞭挞了什么。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要加上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药》表现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文本的这种解读方式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隔开,它取代了文本,取代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消解了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过程,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再如教学《斑羚飞渡》,按模式化的预设性教学来讲,老师肯定会讲到或者要求学生讲到要感谢老斑羚,老斑羚是崇高的伟大的无私奉献的,老斑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老斑羚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我们要完成老斑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继承老斑羚的遗志,要努力,要报答,要感恩,要觉悟,要勤奋,等等。一套完全没有个性的、公众的、通用的、模式的、“媒体”的话语。但学生站在小斑羚的角度,却不同。他们可能说,我看见老斑羚坠身悬崖,一个生命瞬间消失,我感到了害怕与恐惧;而我借助老斑羚的帮助跳过悬崖后,我很兴奋,我没有死,我在老斑羚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一是生命消失的恐惧,一是生命新生的兴奋,学生在这里才是真正感悟到了生与死,真正体验到了生命可贵,真正懂得了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真正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真正获得了对文本价值最真切的把握与感悟。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传承生命、善待生命、爱一切生命,课堂上洋溢着的是生命的礼赞!
三.文本解读中的浮躁化倾向
这里所说“浮躁”可以与“功利”等量齐观。浮躁化是指在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马上就把学生引入“大讨论”的圈套,以造成一种虚张声势的“课堂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