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寿险业负面评等因子资产负债管理失衡
簡報大綱 台灣壽險業 評等展望 - 「穩定」 產業風險等級 - 「中等」 台灣壽險業正向評等因子 台灣壽險業負向評等因子 議題探討 – 利率走勢的影響 1.1台灣壽險業評等展望 台灣壽險業2006-2007評等展望為穩定 目前中華信評受評客戶佔市場總資產約60% 預期多數受評客戶評等水準維持不變 整體營運表現及資本水準將呈穩定 產品組合及資產配置管理逐漸改善 負利差水準應持續緩步改善 不過…… 更趨複雜的產業動態結構之下只有具紀律和高度管理技巧的業者可以受惠 業務及財務結構趨弱勢的業者將面臨高度挑戰 1.2.亞太經濟與產業風險矩陣 2. 台灣壽險業評等因子 台灣壽險業正向評等因子 產業仍具成長潛力 業務結構更趨多元 允當的資產品質、流動性與資本水準 台灣壽險業負向評等因子 市場競爭激烈 結構性資產負債管理失衡 盈餘表現差強人意 2.1. 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台灣壽險業仍具成長潛力 2.2.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業務結構更趨多元 2.2.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業務結構更趨多元 2.3.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允當的資產品質 2.3.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允當的流動性 2.3.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允當的資本水準 2.3.壽險業正面評等因子允當的資本水準 3.1.壽險業負面評等因子市場競爭激烈 3.2.壽險業負面評等因子資產負債管理失衡 3.2.壽險業負面評等因子資產負債管理失衡 3.3.壽險業負面評等因子獲利能力差強人意 3.3.壽險業負面評等因子獲利能力差強人意 4. 未來利率趨勢的影響 如台灣利率環境持續低迷 低預定利率傳統型保單銷售不易 資產配置面臨挑戰 如利率反彈 緩步攀升: 對壽險業者屬正面 快速攀升: 可能面臨解約風險與資產評價風險 附件-中華信評與標準普爾評等表 * 台灣壽險業評等展望 張書評 中華信用評等金融服務評等部 2006年8月 高保險滲透率但國人保額仍明顯不足 新商品/新通路/新財富管理需求 總體經濟環境相對穩定 成長動能來自 保障型商品 養老/退休需求 醫療/看護險 投資型商品 產品結構大幅改變 商品利潤與風險考量 商品風險與資本計提 商品對資產負債管理 商品對消費者需求(錯賣風險?) 銀行保險通路興起 - 低利率環境下產生 - 金控引發跨售 vs.策略聯盟 - 產品及鎖定客戶群差異化 資產品質允當 法令要求 更強的信用風險意識 債券投資的信用評等分布良好 房貸放款逾放比低 海外投資為新觀察 結構式產品 定期檢閱 保本或選擇權 強勁的初年度保費收入為主要支撐 平均75-80%的繼續率屬可管理水準 持有一定比例流動性資產 流動性vs.資產負債管理 內部流動性模型 假設業務流量/資本市場狀況/解約經驗等 整體壽險業資本水準允當,但個別公司差異大 本身累積盈餘能力 母公司的支持 合格資本 特別準備 34號公報 特別股 如何衡量資本水準 股東權益對負債 - 不同的負債風險結構所需資本不同 Risk Based Capital - 資本適足比率 = 自有資本總額/風險資本總額 標準普爾Capital Model - 影響資本水準的變數 提存的允當性 - 主管機關 vs. 精算假設/normal scenario vs. worst scenario 經濟資本計提的信心水準 在特定期間特定風險變數假設下所需資本以支持所有可能發生的潛在性損失 不同信心水準之下所需資本差異性大 獲利能力、母公司支持、再保險安排 開放新業者加入 原有高度監管環境下產品同質性高 來自其他金融產業的競爭 資產負債不對稱造成負利差 利率環境 資產負債管理 現金等短天期投資比重過高 資本市場投資工具不足 收益性 vs. 風險 vs. 流動性 資產負債管理的觀念仍在演變中 調整資產配置使得在任何情況下有足夠的現金與有價證券清償應給付之負債 不只是專注於管理利率風險 將資產與負債存續期間相等並不能解決資產負債管理難題 資產負債管理需要投資部門/產品設計部門/精算部門等合作 資產報酬率低於國際水準 台灣壽險業者獲利能力差異極大 獲利來源 死差益 費差益 利差損 衡量獲利能力 ROA 簡單易懂,但分母不易作風險加權 缺乏展望性 Embedded value / Value of new business 具前瞻性 假設基礎不同可能扭曲結果 資本要求不同的差異 台灣會計基礎 vs. US GAAP vs. IFRS 評等截至2006年8月21日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