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青蒿素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勤奋求学,钟情于生药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较为殷实之家。父亲虽是一名银行职员,但工作并不稳定,祖辈遗留的房产出租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的入侵,宁波沦陷,屠家也饱受浩劫之苦,生活变得十分拮据,但其父对子女的教育从未放松。1946年一场灾难降临屠呦呦的头上,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中止了学业。 左图:黄花蒿(摄影/徐永福 供图/PPBC)
右上图:摄影/周建军 供图/PPBC
右下图:摄影/张凤秋 供图/PPBC 半边莲
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据老师回忆,求学时代的屠呦呦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她和同学不太一样的是喜欢安静,喜欢读书,读起书来很认真。生活中只要是她喜欢的事,就会坚持努力去做。
1951年她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选了生药学专业。当时的学生大多对生药学不感兴趣。她最喜欢植物分类学、本草学、植物化学等课程,认为这些课程最可能探索研究中药的奥秘。
防治血吸虫病初露头角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当时研究所的条件差、仪器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研究,提出要开发中医药宝库,这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很受鼓舞。
她大学里学的生药学大有用武之地,一到岗位就开始从事生药学的研究。1956年她投身于全国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她先对中药半边莲(别名“蛇?草”,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肾炎水肿)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生药学研究;后又对中药银柴胡(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进行了生药学研究。两项研究都完成得很好,后来都被收进《中药志》。
1959年,她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学知识,这使她深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据所学的知识,还常到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对药材真伪、质量的鉴别、炮制技术都有了深入了解。
之后,她又投身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该书在1978年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一书。
青蒿素如何被发现
20世纪40年代有喹啉类的药尚可治疗疟疾。后来,疟原虫对此类药产生了抗药性,不管用了。因此,科学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药抗击疟疾。
疟原虫大闹美、越战场
1965年美越两国在越南的热带雨林开战,当双方激战之时,却遇上了疟疾大流行。双方官兵躲得过枪林弹雨,但逃不过疟原虫的追击,一旦染上疟疾即使没丧命也无力打仗了。
因喹啉类抗疟药的失灵,美国为了快速研发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投入巨资动员众多西方国家共同研制抗击疟疾的新药。越南经济贫困,当时和中国关系亲如兄弟,只好向中国求助。1964年毛主席对越南的求助很快作了批示,紧接着周总理下令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研发“抗美援越”的抗疟疾新药。
当时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为首,有关单位积极行动起来,从中、西医两方面进行研制。西药是研发新的化学合成药,而中药研发的主攻方向是开发常山碱。大家都很努力,可两年都没什么新进展。当时,美、英、法、德等大药厂资金雄厚、科技力量强,也未合成出有效的抗疟新药。我国基础薄弱远不如这些大药厂,想研发化学合成药谈何容易,而中药常山碱毒性太大也不能使用。 被疟原虫破坏的红细胞(概念图) 显微镜下的疟原虫
此时,越南战场频频告急。1967年5月23日,周总理再次对研制抗疟新药做出紧急批示,并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设立“523办公室”,要求调动全国力量,大打一场研发抗疟新药的战役。很快,云南、广西等七大省有关部门组成无数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原野,寻找采集中草药,前后对3200多种中草药进行了试验,也没获得满意的答案。“人海战术”也无效,只好继续寻觅科研精英。
屠呦呦进入“523办公室”
1969年1月21日,经当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仁和副院长(徐自1967年开始负责中医研究院“523”针灸抗疟任务)的推荐, 全国“523”办公室白冰秋、张剑方二位正、副主任来到中医科学院,由高合年、章国镇等领导接待。
全国“523”办公室谈到“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但未解决问题,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方、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方子拿了不少,很多是大复方,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少,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中医科学院与中药所的领导还从到访人员口中得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