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克斯自然诗歌中风景感知描绘和意义.docVIP

布洛克斯自然诗歌中风景感知描绘和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洛克斯自然诗歌中风景感知描绘和意义

布洛克斯自然诗歌中风景感知描绘和意义   摘要:德国启蒙诗人布洛克斯的《上帝怀中的尘世福乐》中,大多数自然诗歌都仿佛意在将可感自然视为上帝存在的明证。事实上,它们却不再视抽象的宗教观念为圭臬,而是着力于感知和“描绘”能使人收获尘世幸福感的自然美景。抽象的唯幸福论表现为个体的感性经验和思想冒险,看似讴歌上帝的自然美景也蒙上了一层朦胧的个体色彩。文章将探讨这些诗歌如何在感知自然的基础上“描绘”风景,它们对于人对自身、自然和世界的认知有何意义。   关键词:布洛克斯;自然诗歌;风景;感知;“描绘”   18世纪是西方文明发生剧变的时期,世纪初,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欧洲启蒙思潮的一些特点,比如对自然的深度观察和探究。此时的德语文学也日益关注对自然的感知和“描绘”,折射出此时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汉堡德语诗人布洛克斯(Brockes)①的《上帝怀中的尘世福乐》(Irdisches Vergnügen in Gott)。该诗集共七卷,先后出版于1721年至1748年间,其中绝大多数诗歌都以自然为描写对象。若按照德国学者维尔佩尔特(Wilpert)对自然诗歌(Naturlyrik)的定义:“由题材所决定的所有形式的诗歌的总称,它以各种自然现象(风景、气候、动植物世界)为核心母题,建立在自然经验的基础之上”,②布氏诗歌可谓名副其实的自然诗歌,因为诗中的“我”要么从感知自然物出发,观察自然中形形色色动植物的千姿百态及生长活动,展示和惊叹万物结构之精妙;要么从日常生活中某个自然场景写起,描写天穹大地、行云流水、群山峻岭、田野荒漠、森林花园,力图呈现四季景观,体会和叹赏自然风景之丰腴,礼赞令人收获尘世幸福感的自然及上帝。③   一、 布洛克斯诗歌蕴含的认知方案   对当下考察18世纪欧洲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及对自身认识的变迁而言,这些诗歌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60年代,文学研究者埃尔申布罗赫(Elschenbroich)选编出版了该诗集部分诗歌,他认为,“若将这些诗歌视为考察其时代的媒介,我们很快便能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对认识这个世纪有着重大意义”。Adalbert Elschenbroich, Nachwort“, Adalbert Elschenbroich Hrsg.,Irdisches Vergnügen in Gott, Gedichte,Stuttgart:Reclam,1963,S. 85. 从思想史上?砜矗?在此时的欧洲,不论是传统基督正教宣扬的“来世”或“末日拯救”论,还是深受亚里士多德影响的学院派抽象世界观,都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却都受到了17世纪以来“新科学”自然和世界观的威胁,都正在丧失其绝对权威。HansGeorg Kemper, Naturlyrik“, HansGeorg Kemper Hrsg.,Irdisches Vergnügen in Gott,a. a. O.,S. 14.身处这种变化中的人亟须新的信息和视角,以便重新认识世界、定位自我。   而《上帝怀中的尘世福乐》的接受史研究表明,仅从1721年到1744年,首卷便再版了7次,对18世纪上半叶方兴未艾的德国自由图书市场而言,这可谓一个不小的出版成就,证明了其在当时的影响力。Georg Guntermann, Barthold Heinrich Brockes′Irdisches Vergnügen in Gott und die Geschichte seiner Rezeption in der deutschen Germanistik. Zum Verhltnis von Methode und Gegenstand literaturwissenschaftlicher Forschung,Bonn:Bouvier,1980,S. 19.可见,这些诗歌或许满足了当时读者重新认识世界、定位自身的需求。若探究这种影响的根源,则会发现,首先,诗中的“我”摒弃了抽象的世界观理念之争,频频现身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在感知自然万物触发的鲜活印象的同时,还就它们进行沉思,赋予了自然的感性存在以积极的现实意义,故而较易激起读者对大自然的兴趣。其次,在刻画和反思自然时,这些诗歌已与巴洛克诗歌大相径庭。它们描画的自然万物虽仍变化多端、短暂易逝,但却并未引发“我”的悲观和无奈情绪,而是成了“我”收获尘世幸福感的源泉。Gunter Grimm, Landschaft ?C erfahren und erfüllt. Die Anfnge neuerer deutscher Naturlyrik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Die Brücke zur Welt. Sonntagsbeilage de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