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材料04章粘土砂.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型材料电子教案—第4章 第4章 粘土粘结砂 第四章 粘土粘结砂 1890年震压式造型机问世,为粘土湿型砂造型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奠定基础。近代的高压造型、射压造型、气冲造型、静压造型及无震击真空加压造型等新工艺也都是以使用粘土湿型砂为前提的,使粘土湿型砂在铸造生产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第四章 粘土粘结砂 4.1 粘土砂的分类 1. 湿型砂 1. 湿型砂 1. 湿型砂 1. 湿型砂 2. 表面干型砂 3. 干型砂 3. 干型砂 4. 铸钢用粘土砂 5. 有色金属用粘土砂 6.高压造型砂 4.2 粘土砂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1. 粘土砂的水分 紧实率 紧实率 紧实率 紧实率 紧实率 紧实率 过筛性 2. 粘土砂的强度 2. 粘土砂的强度 2. 粘土砂的强度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湿强度及影响因素 干强度及影响因素 干强度及影响因素 热强度和保留强度 热强度和保留强度 表面强度 3. 粘土砂的透气性 3. 粘土砂的透气性 3. 粘土砂的透气性 3. 粘土砂的透气性 透气性测定方法 透气性测定方法 4. 粘土砂的流动性 粘土砂流动性测试方法 粘土砂流动性测试方法 粘土砂流动性测试方法 5. 粘土砂的韧性 5. 粘土砂的韧性 6. 粘土砂的出砂性 4.3 粘土砂的配制 型砂的配比 型砂的配比 混砂工艺——加料顺序 混砂工艺——加料顺序 混砂工艺——加料顺序 混砂工艺——混碾时间 混砂工艺——混碾时间 4.4 粘土砂循环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4 粘土砂循环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热砂 热砂 粉尘积累和型砂表面烧结层形成 粉尘积累和型砂表面烧结层形成 新砂的加入与芯砂的混入 新砂的加入与芯砂的混入 4.5 粘土砂的现场控制 粘土砂的现场控制 粘土砂的现场控制 粘土砂的现场控制 4.6 液态金属与铸型的相互作用 4.6.1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机械作用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机械作用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机械作用 4.6.2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热作用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热作用 液态金属对铸型的热作用 水分迁移 水分迁移 水分迁移 砂型受热时的膨胀和热应力 砂型受热时的膨胀和热应力 砂型受热时的膨胀和热应力 砂型受热时的膨胀和热应力 砂型受热时的膨胀和热应力 4.6.3 液态金属与铸型的物理化学作用 液态金属与铸型的物理化学作用 液态金属与铸型的物理化学作用 4.7 粘土砂中常见的铸造缺陷及预防措施 粘土砂铸造缺陷——胀砂 粘土砂铸造缺陷——胀砂 粘土砂铸造缺陷——粘砂 粘砂类型的鉴别 机械粘砂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影响机械粘砂的因素 化学粘砂 化学粘砂 化学粘砂 化学粘砂 预防粘砂的措施 预防粘砂的措施 夹砂 夹砂产生的原因 预防夹砂的措施 预防夹砂的措施 砂眼 预防砂眼的措施 气孔 气孔的类型 反应性气孔的成因 反应性气孔的预防措施 侵入性气孔的成因 侵入性气孔的成因 侵入性气孔的成因 侵入性气孔的成因 侵入性气孔的成防防止措施 【本章小结 】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砂粒间的孔隙可看成是直径细小的毛细管,液态金属浇入铸型后,在静压力的作用下,有可能渗入到这些毛细管中,形成机械粘砂。熔融的液态金属渗入毛细管越深,金属毛刺就越牢固地包围住砂粒,清理就越困难。因此,可以用液态金属渗入的深度来衡量机械粘砂的程度,用液态金属渗入的深度来评价粘砂程度的基准见表4-8。 去除粘砂层非常困难 粘砂严重 0.88 5 必须用砂轮才能去掉 粘砂较严重 0.63~0.88 4 采用喷砂处理才能去掉 粘砂 0.38~0.63 3 仍能从铸件上震落 稍微粗糙 0.127~0.38 2 完全能从铸件上震落 光洁 0.127 1 粘砂清理方法 铸件表面情况 液态金属深入深度(mm) 序号 铸件表面处于液体状态的时间 静压力和临界渗入压力 气体压力 砂粒大小和砂型紧实度 此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渗入深度大小的最基本的因素,铸件表面处于液态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长期剧烈地加热铸型,可使型壁较深的地方接近或达到金属凝固点以上的温度,所以渗入深度较深。 此时间由铸型的蓄热系数、合金的过热度及铸件壁厚决定。 铸型的蓄热系数高,液态金属达到凝固点的时间短,很快失去流动能力,铸件表面凝固的硬壳也较厚,因此,采用蓄热系数高的原砂可减轻粘砂程度。 液态金属过热度高,铸件壁厚,能把铸型加热到更高温度,使铸件表面处于液态的时间较长。此外,过热度高,液态金属粘度小,流动性好,可以渗入到更深的砂粒间隙中。 (1) 铸件表面处于液体状态的时间 (2)静压力和临界渗入压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