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粒缺伴发热抗菌药物指南(2016版)解读贫血诊疗中心一病区李洋 指南更新背景2012 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发布至今3 年余,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粒缺伴发热的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改变,各国指南(如IDSA指南、简称ECIL(欧洲白血病感染会议)-4 经验治疗指南和ECIL-4 目标治疗指南)也相应更新。我国在粒缺伴发热的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菌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结合国内流行病学资料、细菌耐药检测数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总结,CMA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2012版指南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5):353-359.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是血液病患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合并症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5×109/L或预计48小时后< 0.5×109/L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或≥38.0℃(腋温≥37.7℃ )持续超过1小时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粒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纳入1139例血液病患者,出现784例次粒缺伴发热 粒缺中位持续时间为14d 发热累计发生率与粒缺持续时间相关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粒缺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在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FUO)、临床证实的感染(CDI)和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MDI),分别占32.3%、54.7%和13%。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是肺,上呼吸道、肛周组织、血流。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微生物学特征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从784例次粒缺伴发热中共收集了1117份标本,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全部细菌总数的44.5%,革兰阳性菌占全部细菌总数的38%。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粒缺伴发热的危险因素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心静脉置管、胃肠道黏膜炎、既往90 d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和粒缺持续时间7 d是粒缺伴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95.6%95.5%86.1%粒缺持续时间7 d的患者中,具备不同数量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发热累积发生率比较85.4%具备不同数量独立危险因素患者中,发热累积发生率比较69.2%65.4%提示:基于危险因素可以筛选出高危患者。对于高危患者,应该给予抗生素的预防,以降低感染风险; 对于低危患者,应该避免抗生素预防,以便降低耐药菌定植的出现。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发热患者中,无任何危险因素和具备任何危险因素比较发热和未发热患者比较发热与未发热患者总体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肺部感染病死率最高(20.8%),血流感染病死率为7.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血流动力学不稳、既往耐药菌的定植或感染、血流感染和肺部感染是与总体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以上任意危险因素的患者总体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诊断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以发现感染的高危部位和隐匿部位。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明确感染部位。至少每 3 d 复查一次全血细胞计数、 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建议进行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查;如果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仍持续发热, 可以每隔 2~3 d进行 1次重复血液培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5):353-359.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风险评估患者危险度分层是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必要的工作, 对于后续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至关重要。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危险度分层 危险度定义高危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0.1×109/L) 或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7 d有以下任何一种临床合并症 (包括但不限于): 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②口腔或胃肠道黏膜炎 (吞咽困难); ③胃肠道症状(腹痛、 恶心、 呕吐、 腹泻); ④新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