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病拖延症 囤积症 选择障碍……必有一款适合你教学.pdfVIP

大家都有病拖延症 囤积症 选择障碍……必有一款适合你教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大家家都都有有病病”::拖拖延延症症、、囤囤积积症症、、选选择择障障碍碍……必必有有一一款款适适 合合你你?? 长假归来,是不是觉 浑身乏累、内心倦怠、生无可恋? 或许,您是犯“病”了。 2000年,整天为工作焦虑、苦恼到“很想跳楼”的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开始构思一部与现 代都市生活相关的漫画作品。他构想里的人物是一群“病人”:一对烦恼的夫妻“焦虑二 人组”, 全身贴满创可贴、身心都容易受伤的“OK绷人”, 用铁链都拴不住的购物 狂“狂买症”,以及每天为各种理由而自杀的“ 自杀三兄弟”。 11年后,这部名为 《大家都有病》的漫画集结出版,扉页上有句话:“是我们每个人 那颗受伤的心病了?还是这整个时代病了?” 2014年,本刊曾对此做过一组专题报道。两三年过去,这些病症仍有愈演愈烈的倾 向。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有大量都市人群主动“对号入座”成为病人;而 另一方面,很多拥有真实精神症状的“时代病患者”也在网络社群中浮出水面。在高速 往前奔跑的中国社会面前,人们的心理未必能坚强 跟 上它前进的步伐。 冬季,北京。上班,下班,这一段不远不近的路程在城市的每一天循环往复着。现实 的压力与个人的焦虑相互交织,相互抵抗。摄影 |郑萍萍 时代“病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万佳欢 本文首发于2014年2月25 日总第648期 《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整天为工作焦虑、苦恼到“很想跳楼”的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开始构思一部与现 代都市生活相关的漫画作品。他构想里的人物是一群“病人”:一对烦恼的夫妻“焦虑二 人组”, 全身贴满创可贴、身心都容易受伤的“OK绷人”, 用铁链都拴不住的购物 狂“狂买症”,以及每天为各种理由而自杀的“ 自杀三兄弟”。11年后,这部名为 《大家 都有病》的漫画集结出版,扉页上有句话:“是我们每个人那颗受伤的心病了?还是 这整个时代病了?” 有趣的是,近几年来,“大家都有病”正在成为中国当下都市人群的标签。越来越多的 人自嘲“神经病”,抱怨自己的“拖延症”和“购物癖”。 对于网络新人类而言,“病症”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医学词汇,它被网友们广泛接纳, 其字面含义也在被无限放大。在豆瓣网,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疾病小组”,有纠结 病、厌世病、公主病,还有“选择障碍症”“亲密关系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之选择性缄默 症”“语言学习狂热症”甚至“甜点无免疫力症”。如果你在豆瓣小组搜索带有“症”字的小 组,数量竟然高达475个。 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有大量都市人群主动“对号入座”成为病人;而另一 方面,很多拥有真实精神症状的“时代病患者”也在网络社群中浮出水面。在高速往前 奔跑的中国社会面前,人们的心理未必能坚强 跟 上它前进的步伐。 “信息时代的新感冒” 2009年,Pole (网名)在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了几个帖子,里面介绍了一本叫做 《战 胜拖拉》的书,以及楼主与“拖拉”作斗争的经验。帖子隶属于一个豆瓣小组,它的名 称是“我们都是拖延症”。 这是Pole第一次听说“拖延症”这个词。她正好连续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司法考试,并把 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拖延行为。“都是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而最后基本裸考,”她这 样回忆。“拖延症”这个新鲜的名词让她大为激动。“哎哟喂,说的就是我啊!” 她 想,“我是病啊!我找到组织了!” Pole立即决定“一定要治病”。她告诉 《中国新闻周刊》,“拖延症是一个契机,我自己 的内心告诉我需要停下来跟我谈谈。” 在“我们都是拖延症”管理员高地清风看来,绝大多数拖延症“病友”都是像Pole这样发 现“组织”的。很多人接下来的感受基本一致:高兴地把自己归为病人的行列。“它可能 让人解除掉在拖延这件事上的一些道德包袱,因为很多人原来觉 自己懒、没用,心 理压力非常大。”高地清风对 《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原来也是一个拖延者,曾经为此错过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他最早加入“我们都 是拖延症”是2008年11月,当时小组已经成立了一年半时间,人数有两三千,都是一 些比较严重的拖延者,不太活跃,“在里面都闷着,大家都比较绝望。”高地清风告诉 《中国新闻周刊》。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积极参加小组内部对拖延原因的积极讨论,并组织研究国外 相关资料,介绍各自跟拖延对抗的经验。他形容,当时的小组就像盲人摸象,把“拖 延症”现象一点一点地拼出来。 现在,高地清风在自己的微博简介上这样写:“拖延症一词定义者……致力于批量帮 助拖延者”。他认为,“拖延症”一词最早就来源于豆瓣。 而除了拖延症而外,更多的“病症小组”开始在豆瓣网上发酵。2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