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PAGE III
学士学位论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20084053032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社会工作
中国·大庆
2012 年 05 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题目
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姓 名
杨思诗
专业年级
2008级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
李晶
课题类型
应用型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摘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流浪儿童,他们生活没有保障,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流浪儿童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背后有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政府、社会、家庭、儿童本身都需要参与到流浪儿童救助的行动中去,简单的收容遣送无法让流浪的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来研究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现状以及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提供思路,让流浪儿童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减少破坏和谐社会发展的因素。
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要求及工作量要求:
一、严格执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论文字数需在5000字以上
三、查阅相关的中文文献资料10篇以上;阅读并翻译与本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1篇
四、观点明确,论证严谨,论据充分
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阶段计划(分前期、中期、后期)
一、前期:1、动员;2、确定方向;3、选题;4、调研;5、查资料;6、论文提纲;7、开题报告。
完成时间:2011.9.20—2011.10.20
二、中期:1、开题报告审阅、修改;2、形成论文初稿;3、初稿修改;4、形成论文5、论文定稿。
完成时间:2011.10.21—2012.4.21
三、后期:1、完善论文格式;2、定稿,按学校毕业设计要求报盘或输出;3、答辩(小组答辩);4、论文整改;5、归类存档。
完成时间:2012.4.22—2012.5.20
任务下发日期
2011年9月20日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20日
系主任(签字): 主管教学院长(签字):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们或者跪在某处乞讨,或者满身的污渍漫无目的行走在大街小巷。长期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杜绝流浪儿童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发展儿童事业必须攻克的难关,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的颁发使得流浪儿童的救助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救助管理上同样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来研究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现状以及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提供思路,让流浪儿童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减少破坏和谐社会发展的因素。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在对流浪儿童这类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社会工作者有着重要作用和专业优势。传统的救助多是被动的等待流浪儿童的救助,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遣返原籍。而专业的社会工作救助则是以助人自助的理念、人性化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与相应的技巧来建立专业关系,帮助流浪的儿童重归社会,重塑社会归属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根源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社会工作的介入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有助于流浪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三、课题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尝试建立以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等为主要载体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在临时救助流浪儿童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将流浪儿童送返回家。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自愿性救助使得对流浪儿童的政策从收容遣送转变到社会救助,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正式归为民政部门管理,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制度建立以来,累计救助近百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310多所流浪儿童救助中心,2008年11月出台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根据建设标准,救助中心的基础设施都实行了更人性化的改造和建设。在不断的研究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郑州模式、长沙市“大房子”救助模式、武汉市“一战三点”救助模式、天津市“回归家庭”救助模式、西安市“街头救助与站内救助结合”模式为代表的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