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运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运用

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运用   摘 要 情感引导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用到的方法,对采访对象、新闻挖掘有重要的指向性和启示性作用。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建立在采访情境的建设、采访心理的把控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基础之上。文章从采访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了新闻记者情感引导采访方法的建立条件,情感引导对新闻采访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情感引导。   关键词 采访心理学;情感引导;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040-02   新闻报道离不开记者的新闻采访,记者采写新闻要从客观角度还原事情的原委,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洞察本质。在新闻采访中要把握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要运用好采访心理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融洽的采访氛围,提升新闻采访的质量。采访心理学是基于心理学的普遍性原理,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理论的深入,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采访心理学对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控制和情感建立,是重要的内容。记者在面对面进行采访时,被采访者与记者会展开心理的博弈,对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心理控制就能占据信息获取的高地,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掘出生动的、详实的、准确的讯息。   对于出访的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形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存在着“生”和“熟”,“取”和“予”两对主要矛盾。所谓“生”和“熟”就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是陌生的关系,在采访对象的眼里,记者是标签化、符号化的工作者,在记者的眼里,采访对象是活生生的待发掘的信息源。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关系的采访对象在陌生的环境下与陌生的记者交谈,处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在信息的客观性方面可能大相径庭。这就需要记者在陌生的环境下,与陌生的采访对象快速建立熟络的关系。另一方面,“取”和“予”的矛盾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记者是“取”的一方,而采访对象是“予”的一方,两者是不对等的,如何让采访对象愉悦地提供记者想要的信息,考量到记者在对话中的主动控制能力。因此,记者在与采访对象建立情感?~带的前提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下把控自己和采访对象的情感。   1 良好的情感把控是情感引导的前提   情感把控也是情绪把控,是记者情商和采访能力的体现。遭遇坎坷会一蹶不振,遭遇不公会怨天尤人。记者不能像寻常人一样把情绪写在脸上,不是“愤青”而是“?t望者”,在与被采访者交流过程中,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以自身情绪的波动而影响被采访者的观点。   1)在观点冲突时能够控制情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不乏时下的热词人群“杠精”,就是不分青红皂白要与你提出的意见背道而驰,并且咬文嚼字固执己见。在这种情况下,镜头中风平浪静的记者其实内心已经心潮涌动,宣泄的情绪一触即发,但是这时候记者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以最真实、最客观的话语来引导被采访者的意见表达,让电视机前的大众来评判,让舆论来评判,而非自己与被采访者的激辩和争执。   在采访中观点发生冲突或者走向偏激时,记者可以用面部的微表情来反映自己内心的情绪,从而影响采访对象的感情,眼神的交流、面部肌肉的滑动都会形成一种潜在的情感引导。因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面部微表情是情感沟通和建立的重要武器,要运用好神情交流。但善意的引导不能过度干预采访对象,比如闾丘露薇就批评柴静在采访中过度展现自己的情绪起伏,在反打镜头中充分展现了柴静的“蹲、抱、皱眉”等主观性情绪,对采访对象干预过分。同样,央视的董路也曾有相同看法。   2)在采访中不能掺杂道德批判。记者的新闻采访关注的是新闻点,是新闻点,是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关注新闻个案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公众利益。新闻采访不是人物类的纪录片创作,也不是主题电视片采写,不需要夹杂对新闻中的人的道德批判。当下很多新闻记者在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时,很容易陷入道德层面议题设置的怪圈,而忽视了新闻点的全面呈现。凯文?卡特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这张照片直面战争和贫穷给非洲带来的苦难,但新闻照片背后带来巨大的人性争议。对于《饥饿的苏丹》来说,毋庸置疑凯文?卡特是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师,而且小女孩并没有被秃鹰吃掉。但是民众对于这则新闻裹挟着人性批判的洪流,致使这名摄影师在获奖后不久就自杀身亡。显然,记者在采访中不能夹杂个人的道德审判,但也不能冰冷如霜,要以人道主义关怀去照顾新闻当事人的心理感受,防止采访对象在采访中遭受心理的二次创伤。   2 情感引导在采访中的价值   1)有助于建设融洽的采访氛围。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是一门技术,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职业阶层的采访对象,记者首先要对被采访者有整体的认知,比如务工人员、白领、企业主、残障人士等不同的人群,都有相应的采访背景和群体文化认同。新闻记者就要根据已掌握的信息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