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论文.docVIP

浅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论文

浅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论文   摘要:大学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几成风气,几十年的探索大多停留在教学内容、教材及教法上,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实效性的路径是当务之急。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实效性;路径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曾经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孩子们要懂得明智、快乐、成功地生活,而不仅仅是找到一份职业,尤其不能违背自己内在深层的要求。有位教育家说,教育除了训练人具有娴熟的技能与知识外,其最终目的并非“在大提箱上堆积物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和尊重他人。   教育是为了让人们寻找到精神家园,让我们葆有一份情怀,把真、善、美作为安身立命、心灵安宁的自觉追求。当我们把这份寻找付诸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里轰轰烈烈开设所谓“传统文化”引领的各类通识课时,却有可能再次走向“大提箱上堆积物件”的过程。   一、现状:机构和制度上有保障,学生认同度参差不齐   蔚然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指出:从16年前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院校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到今天,许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大学把通识教育(文理兼通的教育方式)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使通识教育的在基础和指导地位获得了机构和制度上的保证;同时,还建立了包罗文、史、哲、社、艺等的综合性的课程设置体系。如清华大学先将通识课程划分为历史与文化等大组,并以此为基础开设文化素质通识课。   吴薇在以理工科院校为蓝本的、《大学教师发展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某大学的问卷调查》中,用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许多大学生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这一数据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7%;而5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环境的缺失,只是上好一两堂课不起什么作用;52%的大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反映出其对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重视,这一数据直接关联到38%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学校缺少高素质的人文教师与学者,大概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原因。还有23%的学生认为除了专业知识传授之外,很少有教师在专业课堂中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一些学生不满意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低。对此,超过80%的学生认为教师转变观念和提升教育思想是首要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拓展视野,同时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表达艺术。   虽然这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素养薄弱,但是现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一些院校似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厌其师烦其道”的现象,可见,在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其作为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学会做人等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育人效果却并不理想。   二、传统文化课实效性差:显性课程有待规范和提高,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待发挥   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是要从立德树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培养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如果说高校中开设的传统文化类文化素质课属于显性课程,那么专业课教学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熏陶所承担的就是人文素养的隐性课程。当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效性差的原因可以归为两个方面。   (一)显性课程有待规范和提高   1.适用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缺乏――选读相当比例的原著应成为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更多的是比较专门的教材,而且教材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缺乏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编排方式,不能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   近百年来,经典教育在正规学校中被赶出课堂,而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反对读经,导致学生基本上都未接触过经典的原著。因此,选读相当比例的原著应成为传统文化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至少要成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师范学校文科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继续并增加义务免费读经和经典的班。   2.教法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确定学习的次序、理清理念与佐证的关系是关键。许多传统文化课由一个教师将各家各门从先秦到清代、从天文地理到易道尝试列出专题,由学生自己先做一个策划或收集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与总结;或者是由多位教师分主题分别讲授,这不失为好的尝试和创新。但是,无论是教师一言堂还是学生自主作业,都要注意理念为先,把握灵魂,知识或历史的梳理更应发挥到佐证的作用。由此,一切的前导其实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灵魂最深厚和基础的儒家经典选读为前导课程,对于中国人所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及思维方式有所把握和了解,再以传统文学、艺术及民俗后续各单元知识和材料等来佐证,把握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搏,在传统与现代性的追寻中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3.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可尝试模块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因为传统文化课程涉及面太广,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样板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