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节药物作用的三个阶段
Medicinal Chemistry Molecular Design Dr. Jian-Hua LIANG School of Life and Scienc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二章 药物作用的三个阶段 药剂学阶段-药物的释放 目的: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型 药代动力学阶段-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目的:优化生物利用度 药效学阶段-药物靶体相互作用 目的:优化所需的生物效应 第一节 药剂学阶段 给药途径 给药剂型 给药途径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route of administration) 1.胃肠道途径: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 2.非胃肠道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静脉注射)或不经过胃肠道吸收(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系统、鼻腔喷雾等)。 胃肠道途径 口服给药(p.o)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达到作用部位. 口含或舌下(s.l.)如硝酸甘油 直肠给药(p.r.) 口服给药 口服后酸性药物经胃上皮组织吸收,弱碱性药物经小肠上皮组织吸收. 口服剂型:片剂,软(硬)胶囊,包衣片; 片剂含10%的有效成分,80%的赋形剂(粘合、光泽、崩解)和10%的助剂,特殊的包衣可以通过胃不崩解,在十二指肠崩解。 胃和肠 胃是一个容积很大的器官,其黏膜面积较大,约为1平方米,有丰富的血流灌注,血流量为150mL/min,pH1~2左右。 小肠是一个很长的管道状器官,内层覆盖小肠黏膜,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200平方米,血流量1000mL/min。 胃肠吸收的影响因素 药物和剂型;血流灌注速率;胃肠道情况(胃排空,食物,肠蠕动),药物相互作用,种属差异,年龄,遗传等。 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口服给药被吸收的药物不能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而是经门静脉(portal vain)进入肝脏,在进入血液循环之前可能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这种代谢转化称首过效应. 口含或舌下无首过效应; 腹腔给药和部分直肠给药也有首过效应(直肠给药适合病人丧失意志、呕吐或不能吞咽时) 非胃肠道途径-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v.)是显效最快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达到作用部位.由于药物不通过体内固有的屏障,因此瞬间即可达到有效血液浓度. 肌肉注射(i.m.):比静脉注射简单,比皮下注射量大;水溶液吸收快,取决于部位和血流量 皮下注射(s.c.):如胰岛素和吗啡注射 膜内注射: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注射到脊髓 注射给药潜在问题: 1因药物而产生的意外反应时,很难降低其浓度; 2必须灭菌以免传染疾病; 3注射量大时危险更大。 优点:但比口服吸收浓度更加准确。 血液成分 血细胞45%:红细胞(erythrocytes)44.6%,白细胞(leucocytes)0.15%,血小板(thrombocytes)0.25% 血浆(plasma)55%:纤维蛋白源0.3%,血清54.7%,蛋白质3.5%,电解质0.4%,碳水化合物0.05%,激素(hormones),酶。 其它:维生素,抗体(antibody),气体,色素(dyestuffs)。 非胃肠道途径-呼吸道给药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肺泡是主要的吸收部位,表面积大,血流丰富。 屏障:呼吸道表面的液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 呼吸道吸收速度快,无首过效应。(粉剂或烟雾剂) 抗哮喘药的靶点在肺部,因此吸入性给药会比注射给药的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极性足够大,不易吸收进入血,而被限制在气道。 全麻药常被设计疏水性,以迅速通过肺细胞膜。 给药是一种将药物输入体内的方法。所使用的方法要依据靶器官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给药的方法能解决许多药代动力学方面的问题。 药代动力学 吸收 吸收(absorption):药物经消化道和各种生物膜吸收. 药物的吸收方式 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小孔转运(pore transport)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离子对吸收(ion-pair absorption) 吸收的影响因素 药物吸收主要与药物的物理性质(如分配系数,解离度,分子大小)有关,通过简单的被动扩散或复杂的生理转运机制到达作用部位. 大多数口服药物是在小肠上部吸收的,分子量大(200)的,不能通过肠壁细胞间隙,则必须通过两次细胞膜。 分配系数 药物要通过肠壁细胞系的细胞膜必须脂溶,但要溶解在肠和血液中又必须水溶;两者须达到一个平衡。 药物的分配系数P P测定 由于药物在生物相中的浓度难以测定,通常用有机相模拟。 最常用的是Po/w=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