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化中的年味儿
变化中的年味儿
年俗新风系列:管子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与时俱进是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其实,在传统年俗中加入新元素、新时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为传统年俗注入再生基因。
当人们追寻着传统年味曾有的记忆,叹息年节的寡淡和失落之时,狗年除夕已近在眼前了。
面对年俗的变迁,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年味日渐变淡,于是媒体批评,专家叹息。但有民俗专家指出,其实传统的春节不像有些人想像得那样,在变冷、变淡,而是在变化、更新,只是变化的方式与旧传统形式有所不同。
年俗在如何潜移默化地变化?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新年俗为传统年俗增添了哪些元素?我们邀请了省内外著名民俗专家,从民俗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一番解读,以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寻找到最佳契合点。
特邀专家
陶立璠(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乌丙安(国际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教授)
袁学骏(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
●解读年俗新现象之一:
传统腊八粥在城市兴起
难道人们对腊八粥的记忆,只是保留在齿颊旁的醇香吗?今年腊八当天,笔者与友人在一家酒楼中涮锅时,身边各自的孩子忽然问起什么是腊八?为什么要吃腊八粥?腊八粥里有什么呢?在座的年轻家长回答大多支支吾吾。的确,这些传统的概念对于年轻一辈来说,也已是模糊不清的,更何况是孩子们。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各种谷物的样子,甚至连其味道也分辨不清。据2005年启动的“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活动”中的资料显示,我省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但前些年这种风俗变淡了。
近几年,从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开始复燃吃腊八粥的风俗。央视新闻不久前播放了广州、上海等地市民排队争买腊八粥场面。令人意料未及的腊八粥之风,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的炒作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腊八粥自身突显的“绿色健康”的功效,似乎是这个传统风俗再次热闹起来的重要因素。
乌丙安(以下简称“乌”):传统腊八粥重新回归百姓生活的现象,当然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醒觉和回归。在日益丰富的餐桌上,五谷杂粮成为城市人追求的健康饮食,有这样的需求了,市场自然也会出现这样的产品,但另一个隐忧也就随之产生,不要像闹出“天价月饼”那样闹出“天价腊八粥”的丑闻就好!
陶立璠(以下简称“陶”):俗随时变。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渐渐忘记了腊八粥的传统起源。由于记忆的消失,使“腊八节”只剩下一个物质的外壳———腊八粥,这是很悲哀的事情。近年来,商家的炒作的确为腊八节起到了助推作用。
●解读年俗新现象之二:
年前大抢购
在我省11个城市里,几乎每个城市都会在年前掀起采购之风。而由商家率先引导的年前促销活动,已经远远疏离了传统的年货内涵。从油、盐、米、面等基本消费转向了家电、汽车等大件物品购买上,年前商家不惜血本地推出大甩卖和赠券活动,由供应年货转变为引导消费年货。商家的炒作使得年前抢购不仅形成了一种风潮,也成为城乡居民的一种固定的消费习惯。
陶:年前大采购目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节市场带动了社会的消费之风,商家的炒作使年节的消费一年比一年火爆。讲到让利销售,是中国年节市场的一大特色。以往的商家很懂得回报社会,在年节到来时,对一年来关照自己的客户实行让利销售,成为商界的美德。而今天却和以往大不相同,商家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展开商业竞争,不惜血本的甩卖、赠券活动的泛滥,在腐蚀着节日市场,加之虚假广告的误导,致使人们形成一种惯性思维,把春节视为消费良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消费心理,不小心就会陷入商家的圈套。
乌:年俗的买年货和商家借机大甩卖煽起的疯狂抢购风完全不是一回事。年前大甩卖和大抢购本身并不是过大年的习俗,而人们到自发形成的或指定的年货市场上购买过年用的庆典饰品、应节食品、祭典供品、烟花爆竹、年画彩灯等等,才是正宗的有年味儿的过年习俗。
●解读年俗新现象之三:
到大饭店吃年夜饭
“好吃不过饺子”,这曾是北方过年标志性的食品,但是它在当今的年夜饭里只能充当配角儿了。最近,省民俗文化协会曾做过的一项粗略的调查,大约有5%的石家庄市市民会把他们的年夜饭选在饭店里,而且这个数字还有上升趋势。今年省会年夜饭预订再次火爆,离除夕还有十来天时,大部分饭店称预订已满。有人质疑:这种一掷千金的年夜饭会助长攀比、奢侈浪费之风。也有人称:年夜饭商品化,让年味儿更淡了。
乌:举家在大饭店吃年夜饭的现象很普遍,吃年夜饭本身是千百年来年俗的重要内容,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合家团聚在一起聚餐,至于在家里吃还是在饭店吃,只是一种空间转换,或许是一种年俗的变通形式而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