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历史课上如何进行“知真”意识的培养
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 钱洪海
2011年上海市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市教研员於以传老师做的《知真、求通、立德——中学历史育人价值简介》报告中指出: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历史认识基于“求真”。“知真”是育人价值的基石。
无独有偶,百年前著名史学家何炳松在其《怎样研究史地》一书中说:“我们研究历史和地理,目的和别的科学一样,在于求真。所谓真,在历史上就是过去人类在文化上种种生活和活动的真相。我们要明白人类在文化上的真相,来帮助我们决定为文化而奋斗的途径,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再走到错误上去。”
跨越百年的两位专家共同都指出历史的育人价值就是“知真”。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知真”意识的培养?本文不揣浅露,求教于方家。
一、从证据即历史史实本身出发
1、史实要正误辩伪[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1]
(1)正误:证据是真实的,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夸大或者缩小了,我们要进行正误,即进行还原;
例如:我们如提到秦长城,我们一般都认为秦长城有一万多里,是秦朝建造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秦修长城前各国已有一些长城。魏长城:有两段,一千五左右;齐长城:一千余里;燕两段:两千五百里左右;赵长城:一千五百里;楚长城:数百里;总计约七千里左右。
其实秦朝修的只有三四千里。
(2)辩伪:就是证据本不存在,我们要进行真假辩别。一般依据考古出土的材料来辨别。
如我们提到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是因雨误期、失期当斩。但据《睡虎地秦简·兴律》(考古发掘的云梦秦简)中记载:“御中发徴,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音碎,责骂);六日到旬,貲(音资,罚钱)一盾;过旬,貲一甲(铠甲);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遇到风雨),除。兴”
从考古证明,当时秦律不但不酷,而且还是很通情达理的。因此,教材的说法不准确。
2、史实介绍要准确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介绍是:??19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帝园林。
从教材介绍来看,火烧圆明园的应该是英法联军。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赵冠峰老师指出:历史的事实是:英国侵略军格兰特和公使额尔金由于对清廷扣留并虐待致死二十名英法和谈代表团人员的不满,决定火烧圆明园以未报复,而法国公使葛罗和法军司令孟托班不同意这样做,因此并未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行动。准确地说,抢劫、破坏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但纵火将圆明园烧毁以示对清政府进行报复的是英国侵略者。
在教学中可向学生这样介绍:英法联军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之后,英国侵略者又放火焚烧了圆明园[2] 赵冠峰,《史实介绍应力求准确》,《历史教学》2012年2月上半月刊,第68—72
[3]注:案例出自沈为慧的《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史料分析的实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3期,第54页。
[2]。
二、从解读证据的人即历史学本身出发
1、史料解读要多维
因为证据本身不会说话,这样解读证据的人的解读是否是证据本身的含义就成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解读来无限接近历史的真。
笔者曾经听过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师的一堂课,课题是《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冲突》。本节课主要是探讨一战爆发原因的一场讨论课。在教学中彭老师出示了下面一则史料:
在近来的6年里,塞尔维亚已经是第三次以这种方式把欧洲带向世界战争的悬崖了。 ——德国白皮书 1914(节选)
彭老师根据材料提出了问题(以下简称师):德国人所描述的情况及德国在描述中反映出的态度与一战的发生有什么关联?
学生依据材料认为(以下简称生):这是德国为自己发动一战寻找借口,推脱战争责任。
师追问:德国知道自己将要发动的是一场什么战争吗?
生:世界战争。
师:如果知道是世界战争的话,那么和前面材料中提到的“你们将在圣诞前回家”的动员是否矛盾?同学们结合萨拉热窝事件思考:小国在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生:塞尔维亚这样有着强烈民族解放欲望的小国,充当了点燃欧洲“火药桶”的“火柴头”的角色。
师:这样的情形,对已经火药味很浓的大国来说是什么?
生:这是发动战争的绝佳借口。
师:除此外,也有可能大国感动很恐惧,要设法避免战争。
……
这个教学片断相当精彩,精彩就在于老师引领学生对史料的深度解读。一般老师对这则史料的分析,只会一个角度,一个结论。然而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老师解读后的历史。欲了解真实的历史,需要知道当事人——德国在想什么?这就是理解。虽然我们很难真正的理解,但是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理解,尽可能地接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02-2007年北京工业大学684物理化学考研真题.pdf VIP
- 本科毕业论文---自动变速器设计.pdf VIP
- 核心素养下情境创设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运用.pptx VIP
- 2026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学生版——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与线索.docx VIP
- 浙江省湖州市电梯修理作业T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流水别墅赏析.pptx VIP
- 重庆工商大学811管理类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docx VIP
- 流水别墅模型制作 流水别墅模型及模型.doc VIP
- 电路板维修培训.pptx VIP
- 重庆工商大学811管理类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last.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