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域下狮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学视域下狮探析

文化学视域下狮探析   【摘要】狮子虽不为中国出产,但中国狮文化却丰富灿烂,美轮美奂。文章从狮之起源、狮之本相和狮之地位等不同层面对中国狮进行了文化诠释,提出了“中国狮之本相”实乃文化之狮,而狮在中国显赫地位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异物、神兽、灵兽和瑞兽四个不同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狮;文化学;狮文化      狮,本生于西域、印度等地,中国不产,但中国的狮文化却丰富灿烂,美轮美奂。中国狮与西方狮迥然不同,它不是生活中的真狮,而是一种充满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之狮”。所以,对于中国狮不能从生物学上求解,而只能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解析:狮,由“殊方异物”而演变成为华夏文明吉祥的象征,登上了“瑞兽”的宝座。      一、狮之起源:天外来狮      狮子本非中原所产,而是来自西域,这一观点在历代正史和文人笔记中屡见不鲜。晚清学者文廷式在经过周密考证后,在《纯常子枝语》中认定:“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诗、书记载必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因此,“狻猊(有时写为??,笔者注)即狮子,非中国兽也。”[1] (卷二三)   的确,在中国上古文献和考古资料中,我们至今尚未找到“?{(狮的繁体字,笔者注)”的踪迹。直到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才有“乌弋地暑热莽平……有桃拔、??子、犀牛” [2](九六上)的记载。这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有关“狮”的材料,说明西域乌弋出产“??子”。该篇还写道:“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巨象、??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2] (九六下)可见西汉时已有狮子传入,当时的狮子被认作“殊方异物”。随后,狮子传入中国的记载不胜枚举,《后汉书?章帝纪》载:“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子。”[3](卷三)《后汉书?顺帝纪》又载:“疏勒国献??子、封牛。”[3](卷六) 《后汉书?班超传》还载有:“月氏常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献珍宝、符拔、??子,因求汉公主。”[3] (卷四七)可见,月氏、疏勒等西域诸国都曾向中国贡奉“??子”,这里的“??子”应为狮子。因为根据三国孟康对《汉书?西域传》的注释,“??”为“似虎,正黄有髯?Y,尾端茸毛大如斗”,与汉代辞书《尔雅》所阐释的狮子几乎如出一辙。《尔雅?释兽》记载:“狻??,似?猫。食虎豹。”[4]“?猫”就是浅毛的老虎。郭璞在注释中直接点明:“(狻??)即??子也,出西域。”[4]所以,“狻??”就是“??子”,至少在《汉书》《尔雅》中是这样。根据《辞源》的解释,“??子即?{子。?{,古作‘??’”。[5](P977)因此,“??子”就是狮子,是汉代以贡品的方式进入中国的。      二、狮之本相:文化之狮      中国人虽然喜欢狮子,但并不喜爱真狮。在他们看来,真狮“无用而伤财”,正如明代陆容所言:“此无用之物,在郊庙不可为牺牲,在乘舆不可被骖服,宜勿受。”[6](卷三二二)所以贡狮在中国命运多舛,或被遣返,或被囚禁,如北魏孝明帝时波斯赠给中国一头狮子,六年后狮子就被遣还。虽然活狮在中国不受欢迎,但中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处处闪现着狮的踪影。这一奇特现象表明,中国人喜欢的不是凶猛的西方真狮,而是臆想中的、经过中国化改造的理想型狮子――中国狮,即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之狮。   中国狮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就是西方狮的中国化历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狮形的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神异化→写实化→世俗化。   自汉代狮子传入中国后,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狮形主要处于神异化阶段。由于真狮是外国的贡品,所以数量十分稀少,一般养于禁中,百姓难得一见,但狮子威猛的形象民间还是有所耳闻。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狮子更被视为“护法灵兽”,法力无边,因此民间艺术家在狮的造型艺术(雕刻、绘画、剪纸、表演等艺术)中往往依据道听途说的一些传闻,加上自己的超常想象而创造出许多活灵活现、独具中国特色的狮子。汉代东方朔的《十洲记》说:“西海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7] (卷六)把狮子说成是传说中辟邪和天鹿的结合体,十分神异。而在河南、四川等地出土的东汉末期的镇墓狮,虽有西方真狮的痕迹,却徒添了许多中国色彩。它们或头顶双角,或肩长双翼,似麒麟,似辟邪,也似天鹿,形象怪异,不过仍可认定为狮。后世喜爱狮子的文人越发渲染狮的神威,几乎脱离了狮的本来面目。如在初唐虞世南的《狮子赋》中“(狮子)倏来忽往,?_目电?,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随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籍则林木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8](卷二十九)虞世南笔下的狮子威风神异,与西方狰狞的狮貌相差甚远,但这些神似而非形似的狮子,正反映出中国狮的特色――人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