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美学意蕴分析.docVIP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美学意蕴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美学意蕴分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美学意蕴分析   【摘 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结构整饬、真情涌动的富有较高美学价值的诗歌名篇。本文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于抒情”的特质,分析其何以具有悲悯温馨的真情美、层次井然的结构美、凝练流畅的语言美、内蕴深厚的炼意美。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真情美;结构美;语言美;炼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133-0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千百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作,被文人骚客们反复吟唱、品评。宋王安石在自己的诗作《杜甫画像》中感慨道:“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清郭曾?栽谧宰?笔记《读杜记》中比较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评价说:“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能代代流传,跟这篇诗作的美学意蕴有密切关系。   一、真情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美学意蕴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美,尤其是情感的真实美,可以说情真是这首诗的第一生命。   首先是深深悯童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看到自家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飞,因为年老体弱,追赶不及。茅草被一批村童抢走,村童们根本不理睬老人的呼喊,身影消失在竹林里。杜甫无奈回到住处,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忍能对面为盗贼”,许多读者认为此处蕴含了诗人对村童的严厉指责,以及无可奈何的叹息,其实这一理解完全背离了杜甫平素一贯秉持的与人为善的情怀。后来诗人浪迹夔州,也寄寓在一间茅屋中。隔壁的一位贫穷的老妇常到杜甫屋前打枣, 诗圣从来不阻止。在杜甫搬走以后,茅屋的新主人吴郎为了不让老妪打枣,建起了高高的竹篱笆。杜甫为了这件事还特意致信吴郎,要求他网开一面:“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弱者诚挚的悲悯情怀。用这种情怀来审视村童抢茅草的行为,一定会引发思考:若非家境窘迫、屋顶残破,村童们又怎会去抢茅草呢?既然对老妪有宽容心,杜甫自然也不会计较村童抢茅草,他真正悲叹的应该是贫寒的生活扭曲了纯真的童心,导致孩子们打破了儒家伦理规范的底线――对不幸之人毫无恻隐之心。他对这批为生存而挣扎的孩子充满了深深的悲悯感。他的悲悯是有温度的,能使心灵懂得体恤。有悲悯心的杜甫自己身处窘境也能从薄焰中分出一缕微光。这微光不一定给人带来温暖,也不一定能济世,但一定伴随着感动之美。   其次是浓浓怜子情。处于父亲的角度,为了不让自己?鹤拥挠仔⌒牧橐蛘秸?苦难、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而蒙上阴影,一定会编织一个美好的世界来维持孩子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邈远的美好终究敌不过冷酷的现实,“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秋风过后是秋雨,破屋顶多处有麻线般的雨水挂下,床头湿漉漉,长夜难熬,破旧的布被子多年没钱换,冷得像铁一样,诗人只好无奈地看着幼子受冻。尽管杜甫竭尽全力呵护幼子,可是安史之乱以后,幼子就常常跟着诗人忍饥挨冻。杜甫曾在《北征》中描写了儿女“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凄惨景象;也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达了“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哀伤。因此,眼前的情景必然再次刺痛他早先已经痛失一子的敏感神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动人,就在于有这样平凡真实的怜子情怀。“娇儿恶卧”的细节不太雅观,“踏里裂”也缺乏诗韵之美,但这一细节背后所蕴藏的真情却让这首诗有了人性的暖意。   二、结构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现了杜甫在战乱中寄身成都郊外草堂时经历的一件小事。全诗仅写了茅屋外和茅屋内两个场面,然后引发一段感慨,是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诗歌。诗中的叙述始终在为抒情积蓄力量,为了更好地抒情,杜甫很巧妙地安排了叙述的层次:首先,按照事件的演进过程,通过狂风、屋破、雨至、屋漏、全家受冻的情节顺序来展现诗脉,显得有条不紊;其次,该诗通过下午、傍晚、深夜的时间推移来铺陈意蕴,犹见层进章法;还有风雨变化的环境顺序之美,从狂风环境写到秋雨环境,再到作者心境,读来步步惊心。不管从哪个顺序来看,本诗在结构上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核心,以“破”为纲,安排层次,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的叙述和抒情就显得连贯自然,层次井然,呈现出清晰而完整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分为内在美与外在美。属于内在美的诗歌主题,必须凭借外在美的形式,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在形式美中,结构是极重要的一环。古代文人把结构称为章法。这首诗的章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