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教子诗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教子诗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

杜甫教子诗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   长期以来,杜甫的身上一直笼罩着诸如“诗史”、“诗圣”之类的光环,撇开这些称谓的细微差异不提,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政治角度去凸显杜甫的伟大。的确,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杜甫也有着平凡人的七情六欲。此不但无损其伟岸形象,更平添了后人对其情感上的亲近之意。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本文拟就其表达亲子之情的作品,探析一下其教子诗中流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具体的教育方法,这其中或者不无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地方。   杜甫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其以儒家仁义思想教育子女。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儒家所强调的爱是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的,即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近友爱自家的亲人,再把这份爱推及到对他人的身上,最终上升到对天地万物的爱。   “亲亲”,这是儒家所强调的“爱”的逻辑起点。杜甫是很重视培养孩子们的亲情观念的。儒家最重视孝悌之义,强调百行孝为先。孔子的弟子有若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者,孝顺父母;悌者,友爱兄弟。不妨具体看看杜甫的两首教子诗: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又示两儿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   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此二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寒食节,古人有清明扫墓祭奠先人风俗。诗作“因祖宗并思及弟妹,亦老人情感所必然。”据《元和郡县志》载:北邙山在河南府偃师县北二里。杜家先茔在洛。杜甫“恐流寓不能展省(先茔),嘱儿回省邙山”这是他从“不敢忘本”(《祭远祖当阳君文》)的角度对二子进行孝行方面的教育。   意犹未尽,杜甫又作《又示两儿》。是诗虑及身后之事,《杜臆》引刘辰翁语日:“他时见汝思亲之心,谓身后寒食”。诗中又云“团圆思弟妹”,此当其恐二子疏于亲情。故从笃于亲情的角度对之训诫。   “仁民”,是孔子所谓的“泛爱众”,也即推己及人。《课伐木》一诗下有序言:“作诗示宗武”,此诗当属教子诗无疑。是诗有云:“长夏无所为,客居课奴仆。清晨饭其腹,持斧八白谷。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   杜甫遣仆人伐木,却规定“人肩四根已。亭午下山麓”,并表示要“报之以微寒,共给酒一斛”,这是他教导宗武要体恤下人,爱惜人力,此正是儒家“仁者爱人”精神的体现。正如王嗣爽所说“用人之力劳而有节,见不得已而劳之,真有民胞物与之思。”   最能见出杜甫以仁义思想教育子女的当属《催宗文树鸡栅》。是诗有云:“我宽蝼蚁命,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偷小!?   仇兆鳌曰:“有栅,则鸡不啄蚁;有茏,则狐不噬鸡。且各领长幼,均敌不争,所以区分置于诸茏。”杜甫仁义之心一至于斯。再看《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可以看出杜甫的家人明显受仁义之心感化――“家人厌鸡食虫蚁”而欲“缚鸡向市卖”,杜甫又因势利导启发为他们所忽视的“不知鸡卖还遭烹”的道理,进而“吾叱奴人解其缚”。这很显然已超越了“仁者爱人”的境界了,而是上升到“爱物”――对天地万物的爱――这一儒家仁爱思想的最高境界了。类似的教育还有:“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题桃树》)   杜甫的家族有两个传统很值得他自豪,其一是出仕的传统:“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其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著名军事家和学者;其二是文学创作的传统,其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时期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杜甫多有“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吾人诗家流”(《同元使君舂陵行》)、“例及吾家诗”(《八衰诗》)之谓。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是仕进的主要途径,而诗赋又是科举的重要内容。仕进无疑是时人成才的重要标志,杜甫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广大家声克绍箕裘,为此他颇为重视对儿子进行诗艺训导: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遣兴》)[注:骥子为杜甫次子宗武的小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采衣轻”(《宗武生日》)   “续儿诵《文选》”(《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   但是,我们更应予以重视的是杜甫往往把成人与成才的教育相结合,二者并行不悖。实际上,关于这点,结合上文所述的杜甫对儿女们灌输爱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导其做人的根本,不难明白,杜甫是将之摆在首位的)已可见一斑。此处不妨再具体分析一首:   又示宗武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