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政治文化视角下汲黯
浅析政治文化视角下汲黯
【摘要】:文章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汲黯有辅国之才却不为武帝所重视的一生,他一生信守黄老思想,与以武帝为代表的革新派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使其一生徘徊于政治中枢之外,他的命运也是当时一些黄老之士命运的代表。
【关键词】:汲黯 ;政治文化; 黄老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10170-02
余英时先生从《朱子文集》和《朱子语类》两本书中梳理出政治文化这个重要概念,并将它们作为宋代士大夫历史世界里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当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士大夫群体参与到政治体制中,政治与文化就紧密的结合在士大夫群体身上,这不仅仅是宋代士大夫的群体特点,也同样是古代士大夫的普遍特点。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政治文化为视角,分析下以汲黯为代表的黄老之士在汉武帝时期所凸显的命运必然性。
汲黯,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以父任出仕,历经景、武两朝,以威严著称于世,是史上有名的直臣。汲黯一生为学好黄老之言,从政尚无为之法,几经宦海沉浮,却一生不为武帝所重视。
汲黯生活于景、武时期,此时的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已经不再是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非常时期,而是京师之钱累百锯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一片太平盛世。原有的无为的治国方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转型已势在必行,然而汲黯却一直固守自己先前的政治文化理念,不肯做丝毫让步,这便注定了他此后一生的政治命运。
一、汲黯的政治生活
(一)为地方官
汲黯因为数次直言进谏惹恼武帝而被调为东海太守,他把东海郡治理得非常好,武帝知道后,又把他调回京师。汲黯治理东海郡并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是卧于闺阁之内,择丞吏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后来,由于武帝改铸五铢钱,楚地多有人盗铸之。武帝便让已被免官的汲黯去治理楚地之郊的淮阳郡。汲黯治理淮阳,法如治理东海之时,不久,淮阳政清。
汲黯治理地方政治的原则是责大指,不苛小,也就是说注重选择下属官吏,从大处着眼,只强调基本原则,不过于苛求细节,这深刻体现了汲黯治世时所遵循的黄老思想。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里所说的道家即指融合了各家各派学说的黄老思想。黄老思想虽然哲理深奥,但却容易操作,只要按着以前的做法因循而行就可以了,政策上没有巨大的变动,百姓也就可以安居乐业。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汲黯是如何卧而治之的:前人自有治法,政府自有法令,只要把百姓与社会控制在这个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即可,其他则可任其发展。可以说汲黯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政绩也得到了武帝的认可,但这种小民自安的政绩并不能满足武帝及其时代的需要,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横扫宇内的强大帝国。
(二)为中央官
汲黯为主爵都尉之时,对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武帝听后愤然罢朝。又如:卫青见武帝,武帝躺在床上见他,公孙弘见武帝,武帝有时也是衣冠不整,而汲黯觐见,武帝不冠不见。这里虽然没有记录汲黯的言语,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关于不冠这一问题,汲黯一定直谏了武帝很多次,由是武帝对汲黯产生了忌惮之情。
由此可见,汲黯在中央为官时可谓事事谏言,只要他觉得不对的地方就一定要说出来,这似乎和他做地方官时的作风完全不相符,但经过仔细分析才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无出入,都是统一于黄老思想的指导。汲黯任地方官时,自己主管地方行政,所以自己无为而属下有为。当其为中央官时,他是皇帝的属下,所以他要求皇帝无为而自己有为。汲黯曾说: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其在去淮阳之前对武帝说: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汲黯认为,拾遗补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所在,是有为的表现,但是臣子要有为天下才真正能够无为而治,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二、汲黯的文化生活
《史记》中对汲黯的文化生活的记录是非常模糊的,只说其好黄老之言、好学等,而其文化知识传承的具体情况则是一片空白,虽然史料匮乏给我们了解汲黯的文化生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侧面做一些断想。
一般来讲,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这里所说的环境则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社会和家庭对一个人的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