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明代宁武关军事职能
浅析明代宁武关军事职能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明代宁武关地理位置及功能演进。宁武关位于今宁武县城附近,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明代时由于紧贴山西边防一线大同、偏关等地,宁武关的战略地位得到重视,明成化二年时正式设立为军事行政机构,在明中期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起了很大作用。此后不断随着当时边疆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明后期主要职能转向了防御农民起义。
【关键词】 宁武关;明代;军事;职能
宁武关位于山西宁武,设立于明代中期,在当时的山西北部边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军事地位,后世学者在研究明代北地边防的论著中也多有涉及。本文所写的宁武关,名称来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北方军事单位,进入清朝后,此地由关改为府,宁武关作为一个名称也由此不复称焉。本文所指的宁武关地区,是指明代宁武关设立后以宁武关为中心的辖下地区。综合史料来看,这一区域北到阳方口,南到宁化,西到神池,东至阳武峪地区。本文将主要涉及宁武关的军事职能。
终明一世,宁武关的设立后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军事上。依据明代政治形势发展的特点,以隆庆五年(1571)明蒙互市为界,之前宁武关的军事职能是防御蒙古族的南下,之后主要体现在镇压农民的起义。
一、防蒙职能
成化二年到隆庆五年,主要职能是健全山西北部防御体系防御蒙古的职能。从史料的分析来看,这种职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一方面,直接承担对抗蒙古骑兵的进攻,封堵蒙古骑兵南下太原、山西内腹和东到忻代的路线。从几次蒙古南下的路线来看,蒙古骑兵多次选择了绕开防守严密的忻代重镇,从阳方口侵入后,从军事防守力量薄弱宁武关―宁化所―静乐―太原等山西内腹或者由宁武关转东到忻代掳掠。它在整个山西防守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压力,如嘉靖年间,俺达曾13次攻入山西,五次发生在宁武为主的三关地区,[1]可见宁武关在防守中的作用。宁武关虽然屡次被攻破,但是它在客观上还是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宁武关对山西北部各关的援助功能,这一点是它设立的重要原因,前文已述,宁武关一方面它和雁门关、偏头关构成了整体协调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也对大同朔州进行援助。“以重兵驻此,东可卫雁门,西可援偏关,北可应云朔,盖地利得势”。[2]这样的优势也直接在以后的战争中也体现出来,“先年俺答乘虚谋陷老营,总兵郭虚早得其情,由宁武日暮提兵,四鼓既抵其地,而堡的以全”,[3]这也是总兵移镇宁武关的重要原因,总兵调入宁武关后“遇三路但有声息,星驰调度,随贼堵截”。[4]可见其对于山西三关防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隆庆四年,由于俺答汗之孙把汉纳吉因为俺答汗夺走其妻子三娘子,一怒之下投降了明朝,被明朝封为指挥使,俺答汗被迫向明朝示好,一方面要求返还其孙,另一方面,提出了互市要求。明君臣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接受和蒙古互市的请求,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子及部下也多授予官职,其后蒙古历任统治者如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其子乞庆哈、其孙奢力克等都继续推行和好的政策,山西北边的战争相对减少了很多。“自宣大至甘肃,不用兵者二十年”。[5]各边关的军事压力也减少了很多,这也是宁武关军事职能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防御,镇压农民起义职能
明虽然外患渐平,内忧又起,由于明后期政治腐败,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再加之天灾不断,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的逐渐尖锐。山西地区更是如此,当时山西一方面天灾不断,根据《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这段时间山西共发生了601次各类自然灾害。[6]另一方面,农民苛捐杂税负担严重,还得承担北部边关的兵役,人民生活极度痛苦,农民起义开始风起云涌。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已经注意到这样一种事实了,例如万历三年奉召巡视山西的刑部左侍郎王宗沐上奏道“臣初至山西,入泽、潞,转入太原,北路忻、代,比将入觐,又东走平定,出井陉,目之所击,大约一省俱是饥荒,而太原府尤甚,询之官吏士民,皆云开疆万山之中,地土本高,加以种之不收,三年于兹,是以人民外散,闾里萧条,甚有行,百余里而不闻鸡鸣,壮者徙为盗,老弱转于沟脊”,[7]“去年春辽、沁之盗,几成大故,特以得时,后乃解散”。[8]到了崇祯年间后越演越烈,如崇祯三年,“是岁春秦盗入山西犯襄陵、太平、曲沃”,[9] “贼王子顺、苗美陷蒲县,盖山西自河曲、保、兴以至蒲、津,千五百余里与秦中邻河最狭,贼自神木过河陷蒲,以分二部,东就赵城、洪洞、汾、霍,西抗石楼、吉、隰,贼号横天一字王”,[10] “六月,山西流盗犯石楼,破蒲州、潞安,官兵败没”。[11]而且声势逐渐壮大。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活动区域。“时兵部有晋贼以急有三,西在平阳、东在泽潞,西北在汾、太、沁、辽”。[12]为了防御农民起义,明政府对山西采取分区防守,“议督臣张宗衡驻平阳,任东西二贼,将白安、虎大威四千人,以平阳泽潞四十一州县肃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