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wh.pptVIP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wh.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wh

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目录 1.立题依据 a.研究背景 b.研究现状及进展 c.参考文献 2.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3.研究目标 4.预期结果 立题依据 研究背景 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 研究背景 双向调节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属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治疗某些疑难病证时,巧妙运用双向调节的方药,常可获得良效,因此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但是由于目前关于中药双向调节的基础研究仍然较少,对中药产生双向调节的机制不清楚,这也限制了它的临床运用。 研究背景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其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2]。 研究背景 《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大黄因其功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占所有中成药品种的10%以上,是在中药组方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之一。大黄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青睐,已作为一个世界性药物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3]。 研究背景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双向作用有:泻下与止泻、祛邪与补益、活血与止血、升浮与沉降、止痛与致痛、健胃与败胃、止吐与止痢等方面[4],其中,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大黄有峻下实热、荡涤肠胃之功,泻下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效,也最能体现大黄的苦寒药性,临床巧妙运用,还能清肠道湿热浊水积滞,去积热而止泻。 研究背景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 研究背景 《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便秘的含大黄方剂共有283首,其中以大黄为主药的有59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 大黄治疗便秘已众所周知,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以大黄与好酒同泽,然后分服酒,治疗泻痢日久不愈。通常认为用量为0.05~0.3g时,可致便秘,小儿急性肠炎腹泻,服之颇宜,因大黄即可消炎,又能止泻。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腹泻的含大黄方剂有69首,以大黄为主药的有8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湿热泄泻、寒湿泄泻、伤食泄泻,如止痢丸。 研究背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剂量、炮制、成分、煎煮时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中剂量和炮制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剂量改变: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 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如金氏研 究所示,大剂量大黄兴奋离体结肠肠管,小剂量则表现出抑制作用[5]。 炮制不同: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 反能止泻[6]。 成分不同:大黄中的泻下成分为蒽醌苷类,止泻成分为鞣质类。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机体状态:大黄对实热便秘者有通便作用,为湿热泄泻者有止泻作用。 研究现状及进展 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最近,肖小河等[7]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证实大黄具有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发挥泻下作用的是蒽醌苷类成分,发挥止泻作用的是鞣质类成份,这是关于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基础研究的首次报道。      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黄“泻下”的成份为蒽醌苷类,效应部位在大肠,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 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致泻; 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胆碱样作用),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8,9]; 刺激骨盆神经反射性致泻;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可以抑制结肠AQ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