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VIP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专版)2018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专题一文言文阅读(1-10篇)复习课件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四、文意理解与探究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示例: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志之士遭受打压的现象普遍。我也曾抱有保家卫国的志向,却屡遭奸人陷害;在现实生活中,我报国无门,个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我只有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家园。(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原文 译文 第7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 一、实词 (一)重点实词 1.谈笑有鸿儒 2.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 4.无案牍之劳形 (二)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 博学的人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 公事文书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香气 9. 盖石性坚重 10.转转不已 停止 11. 遂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 12. 但知其一 (二)通假字 不亦颠乎 因为 只 颠通癫,意思是:疯狂 (三)一词多义 ①如是再啮 如 ②如其言 (四)词类活用 1. 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五)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古义:语气词,表示罢了 2.渐沉渐深耳 像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今义:耳朵 依照 二、虚词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为?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 ①闻之 笑曰 2.之?②沿河求之 ?③其反激之 力 三、句子翻译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介词,被 动词,是 动词,成 代词,这件事 代词,石兽 结构助词,的 翻译: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欤? 翻译: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 的情况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文意理解与探究 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有哪几种不同的看法? 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老河兵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 2.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 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性质,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 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 成的局部改变。如此,才得出正确结论。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要根据实际经验,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 断事物。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举行宴会,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屏风)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17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