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边城艺术世界
浅论边城艺术世界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420-2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因还在于它出色的艺术技巧。下面就从《边城》的结构和语言两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一、完美圆满的结构
一般来说,批评家对作品的结构是十分苛刻、挑剔的,但汪曾祺曾用“异常完美”来称赞《边城》的结构,并且形容它为“一首圆满的散文诗”,可见《边城》的结构布局是十分成功的。总的来说,《边城》的结构特点是寓严谨于疏放之中。全书约七万字,共21节,每节2000到3000多字。每一节都如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连起来就是一首流丽的长诗;每一节又如一曲悦耳的小调,21小章合成一组悠扬的田园牧歌。作者运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娓娓道来,全文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清新自然而又悠长缠绵的审美体验。
作品中没有大波大澜的曲折情节,也没有紧张剧烈的矛盾冲突,看似散漫,却始终紧紧地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脉络,采用单线结构来安排情节,使得人物突出、情节集中,给读者以明了统一的印象。作品以大老、二老钟情于翠翠作主线(即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做纬线,由此生出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以翠翠与两兄弟的爱情纠葛为明线,船总想要二老做女婿为暗线,明暗结合,经纬交织,使情节的单纯性和复杂性完美结合。除了这个基本的爱情框架外,使情节更饱满充实的还有老船夫与翠翠的祖孙情以及文中穿插的翠翠母亲的故事。小说的母题也在这几个原型故事中得到扩展。令人唏嘘的是两辈人翠翠与其母亲命运的叠合和变异。尽管老船夫尽心撮合孙女的婚事就是为了避免她重蹈母亲覆辙,无奈的是天意仍使女孩未摆脱悲剧性的命运。
此外,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边城》的骨架精心镶嵌在这个小镇年复一年的惯例性节日庆典端午节以及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之中。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在三年之中,叙写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约在1214岁间的成长过程以及与男主人公邂逅的经历。作品采用顺序和倒叙的手法。在第4节和第5节分别倒叙了第一、二年的端午节翠翠与傩送、天保两兄弟邂逅的情景,然后采用顺序描写了第三年同日再在碧溪渡口邂逅心上人二老并进城观看其参与的龙舟赛,得知“碾坊”与“渡船”的传言,以及后来月夜里竹林唱歌等这些美好的爱情人事。也就在这第三个夏季,大老淹死,二老出走,祖父死去,渡船没了,白塔倒塌。翠翠在紧随而来的凄凉的秋意里,与祖父的老友谈及往事,弄明白了许多祖父生前所未提及的实情。最后,寂寞的少女在寒冷的严冬展开绵绵无期的等待,等待“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心上人。可见,故事主要的情节及人物命运是按时令的更替变迁建构在夏天→秋天→冬天框架里的,三季中重点在夏季,夏季里又以端午节为主要基点。美好的爱情的生发、成长、衰变,也正吻合四时变化的易理。在季节时令上如此巧妙的安排,展露了作者在小说结构布局方面的精心设计。
因此,全文看似结构散漫,笔调清淡随意,实际却暗中紧扣主线,并有着精心安排的框架结构,行文流畅、疏放,又不显得散乱,如一串饱满圆润的珍珠,又如一首清新自然的散文诗,无怪乎评论家和读者会给予其如此高的评价。
二、清新质朴的语言
(一)叙述语言。
《边城》的语言是作者盛年时的语言。有人说这是其最好的语言。他初期的语言“放笔横扫不加节制”,后期晚年时又有点“过饰雕琢”、“流于晦涩”,而《边城》的语言则是其创作中最好的。《边城》的语言和其结构一样,亦可以用“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来形容,古朴、秀美、浑厚,有种自然美。看似简单随意,实则尤见作家功力。
读着《边城》,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是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地去书写他心灵所熟悉的人事、景物,他所默想的生活常理,他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轻轻地把我们带入他的世界。而为了帮助读者进入他内心这片乡土,他又常常加插详细的铺叙、交代。《边城》第二节岁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人情、风俗的详尽介绍,就是一例。沈从文自己评价自1928年至1947年的作品(《边城》写于1934年)的语言时说到:“至于文字中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一部分又文白杂糅,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内容见出杂而不纯,实由于试验习题所形成。”②“充满泥土气息”是对《边城》语言风格的典型概括,文中仿佛处处都散发着一种雨后泥土的清香。
另外,沈从文用语平实、通俗,力求简练。例如《边城》的开头: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