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评鉴.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專題報告: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評鑑 主持人:黃金印 引言人:張文壽 評論人:洪國順 教育評鑑的功能 形成性評鑑 診斷教育問題、改進教育方案 總結性評鑑 判斷教育績效 以往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迷失 以評定績效為主的總結性評鑑,至於形成性評鑑的部份則假定各校已自行實施 實施評鑑的人員係由學者、專家和教育行政代表等外部人員組成訪評小組,學校內部人員則僅限於訪評前的自評。因此,學校始終處於被評鑑的消極地位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必要性 ?? 外部評鑑的儀式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亂象 為成果而成果的急就章 為統整而統整的大拼盤 為活動而活動的嘉年華 為協同而協同的雜牌軍 課程綱要的規範 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 本專題探討重點 學校如何實施形成性評鑑以診斷或發現課程方案的問題 學校如何實施總結性評鑑以判斷課程方案的績效 當前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必要配套措施 專題討論內涵及程序 引言主要內涵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要素 評論主要內涵 課程發展與課程評鑑的關係,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範圍,目前課程評鑑實施的另一些方法及模式,評鑑使用的工具以及課程評鑑後的檢討與反省加以補充,以改進課程評鑑的品質 提問與討論 引言主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的要素 引言人:張文壽 教育評鑑八個問題 評鑑如何定義? 評鑑的功能是什麼? 評鑑的對象是什麼? 對於每個對象應蒐集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什麼標準來判斷一個評鑑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 評鑑應該使用什麼方法? 進行評鑑的過程是怎樣的? 誰來評鑑? 本專題即以這八項問題做為線索,探討學校課程評鑑的要素。 學校課程評鑑的意義 「課程」的層次 各界期盼的理想課程 官方所公佈的正式課程或書面課程 教師理解的知覺課程 教學時實際執行的運作課程 學生實際學到的經驗課程 課程評鑑可以發生在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教育局的層次,也可發生在學校或教室的層次 「學校本位課程的評鑑」即是對學校根據其情境所發展出來的課程,系統地蒐集其規劃、設計與實施等資料,進行價值判斷,以做為課程決定的依據。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確認課程特質或需求 判斷課程績效 診斷課程問題 進行課程研究 提升課程專業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確認課程特質或需求 課程目標是否能符合學校、社區和學生的特殊需求 參與課程發展的人員是否涵蓋所有受課程影響的利害相關者 對課程的觀念是否強調教育情境、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動態課程觀 對學生的看法是否能接受學生的個別差異與主動建構學習的能力 對教師的看法是否能凸顯教師是課程的研究者和發展者。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判斷課程績效 確定目標的達成程度,以了解方案的成效 學校課程評鑑即在蒐集有關課程實施結果的資料,並與原定的課程目標做比較,藉以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作為繼續、修正或終止課程方案等課程決策的依據。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診斷課程問題 評鑑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為了改進 學校課程評鑑要能在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期間,隨時發現外顯的、內隱的或潛存的問題,分析問題的癥結與可能成因,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據以改進課程的品質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進行課程研究 學校課程發展係由教師扮演研究者和發展者的角色,採取行動研究的策略,自行發現課程的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實施方案、評鑑方案並加以修正 學校課程評鑑的功能 提升課程專業 學校課程評鑑的過程而言,教師必須自我檢討課程方案與謀求改進、並且時時和其他的課程發展者、課程專家等互動,因此在無形中獲得專業能力的提升。 評鑑的對象 課程目標 學習領域的規劃 全校性主題學習或跨年級活動的設計 授課節數的分配 教師配置與協同教學 學生分組 空間與設備設施等資源的分配等 評鑑資料蒐集的範圍 學校課程評鑑應考慮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實施過程與產生的結果, 其資料的蒐集可從等四方面去蒐集 情境因素 課程因素 教師因素 學生因素 價值判斷的標準 「評鑑標準」即指判斷受評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的規則或參照架構 「評鑑標準」的功能有二 告訴受評者努力的方向 做為評鑑者判斷的準繩 評鑑標準的建立方法 專家判斷:邀請專家制定標準 過去表現:依據過去表現來決定合理的期望表現水準 比較:以一個群體不同時間或不同群體同時間的表現相互比較 常模:利用現有的常模進行比較。 評鑑標準的建立層面 擴散面向:儘可能從各種不同的來源蒐集資料 聚斂層面:從完整的標準清單中選出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具有可行性的項目。 彈性增減:最後,在評鑑的過程中還要保持適度的彈性,允許增加新的標準。 評鑑資料的蒐集方法 科學取向:沿用傳統的量化方法,採取調查、實驗、測驗等方法 自然主義取向:採取質化取向的評鑑方法,例如觀察、訪談、對抗式或陪審團、教育鑑賞與批評等模式 系統取向,兼採量化與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