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经济新闻报道角度创新
浅谈经济新闻报道角度创新
经济新闻是关于经济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解读经济政策, 服务经济活动,挖掘经济现象,传播市场信息,内容相当广泛。
搞好经济新闻,不仅是新闻单位自身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把握经济新闻的特殊性、规律性,顺应时代,以创新的手法,贴近读者的形式去报道。用创新思维选择经济新闻报道角度,要着重从与读者心理上的接近性、利益上的相关性两个方面去寻找,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硬中找软”的角度
现在,一些年轻的记者出去采访新闻,特别是参加那些纯政策性、专业性的会议,往往就事论事,比如, 写某地粮食丰收,一般就写当地粮食总产多少吨,比上年增长了多少, 然后再写原因等等,全文数据一大堆,套话一箩筐,生硬枯燥,没人愿意看。原载于河南一份报纸的作者也写过同样题材的报道,其从粮食丰收了,家里盛粮的缸装不下,于是上市场去买缸的角度着手,写出了一篇生动有趣的现场新闻。
今年秋季大丰收,我家粮食打得多,急需买几只缸盛粮食。但是,爸爸连去窑厂三次,都没有买到。十月二十六日,天未亮,爸爸就把我叫起来,交给我30元钱吩咐说:“快去窑厂等着,今天出窑,晚了又抢不到手了。”
当我来到窑厂门口时,发现已经来了很多人。其中有一男一女正大声嚷嚷。仔细一看,那女的是近门的三婶。她嚷道:“我那4000多斤稻谷,700多斤芝麻,900多斤黄豆都在地上堆着哩,缸买少了能中?”…. (《买缸记》 作者王根礼)
显然,作者运用巧妙的手法, 把一个硬题材写活了,读起来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新闻中, 有很多题材偏“硬”,工程竣工、技术革新、项目投产、市场开张等等,如果不动脑筋,搬数据、堆术语、抄材料,很容易成为一个纯工作式的报道。那么, “硬题材”如何实现“软着陆”?笔者认为,避免与硬题材“硬碰硬”, 就要用到更加现场化、故事化的手法,“软化”严肃的内容。
如,有人曾报道铁路建成项目, 不是直接去描写“铁路建成,具体有多长,投资多少钱”这类司空见惯的写法,而是从“铁路昨天拧上最后一颗螺丝钉”的角度去讲故事,将“铁路建成”这一事件故事化、现场化、立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二是“老中求新”的角度
所谓“老中求新”,就是记者要善于从常年都在刊发的老题材报道中,别出心裁,挖掘亮点,找到最新鲜、最有说服力的素材进行突出报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搞经济新闻报道,难免要“炒老题材”,政府公司的季报年报、市场项目的数据发布,都是些老题材,年年报、季季报、月月报,除了数据变更,内容都大同小异。
第2 0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新的起点》其实是一个报账式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好新闻,就是作者从“报账”这一老题材中, 发现了“新酒”――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不仅是年度汽车产业的大事,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者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解读出了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核心密码”,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报报当年汽车产量的账目。正是因为有这一新的视角,极大地升华了报道主题,提升了新闻价值,使文章厚重、质感,“成色很足”。
在同一次评选中获奖的《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报道,乍一看也是在报账,但作者也是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老题材中发掘出了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十亿”数据背后,是当地政府在处理“发展经济” 与“环境保护” 两个矛盾时的决策, 而在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环保、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这种决策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新闻价值也因此得以凸显。
一些领导活动也是老题材,不易写出新意,但也有作者写出彩的。2007年1月,重庆召开市级两会,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参加江津代表团审议。按常规,对这类报道是按“邢元敏参加江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方式报道。两会年年开, 同样是个老题材。但当天记者跟笔者讲述了一个细节――邢元敏在听一位代表讲述当地居民因大旱饮水困难后,很感动,还现场向大家鞠躬致歉。听到这个消息时,《重庆日报》决定将原来重点写领导讲话的“老套路”新闻稿推倒重来,以现场新闻的角度去切入,《邢元敏就江津勤俭水库年久失修向群众鞠躬致歉》迅速“出炉”。
本报讯 昨天,邢元敏代表前往江津代表团参加审议。在现场,多年为群众呼吁整治水库的先锋镇香草村支部书记文永慧,经历了从泪流满面到破涕为笑的感情变化。
“现在的‘村官’不好当啊!” 文永慧代表发言的时候,拿起手中的一份建议书,道出了她的“一腔苦水”….(来源:《重庆日报》)
接着,文章介绍了文永慧当了快30年的村干部了,一心为群众办事, 但当地水库年久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