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笔具功能整合历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笔具功能整合历程

浅谈笔具功能整合历程   摘 要:通过梳理中国以及西方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历程,从而得到笔具整合的一些必然要素。生产力的发展、不同书体的使用,使得笔具必须经过不同的功能整合历程,不同文字系统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笔具功能整合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西方;笔具整合   1 笔具的定义   人类根据长期生活积累下的经验,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茶道之具称之为茶具,笔具是各种各样的书写用具的统称。   2 中国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历程   目前为止,被发掘出来最早的毛笔是战国时期,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晚期木椁墓中,发现了一支毛笔,后来被称为“长沙楚笔”,[1]湖北江陵、河南信阳长台关等地也有发现同时期毛笔的踪影。   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记录的行为,从原始物件借用开始,使用动物毛发或者植物纤维捆绑在竹条上从而创造了毛笔,功能依然是记录画写,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开发,对笔具围绕着画写这功能进行了整合,毛笔的创造是功能整合的里程碑。   毛笔的整合与字体的变化息息相关,小篆字形瘦长,而隶书则比较粗短。因为书法的变化,所以秦朝和汉朝的毛笔相比起来,汉朝的毛笔笔杆略长的同时笔杆的大小也略粗。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其《笔经》一书中也有关于毛笔的制作方法,其中,《笔经》和“韦诞法”中有了关于“披柱法”的记载,在制作笔头的过程中,使用坚硬挺拔的兔箭毛为笔柱,外围披上较为柔软的兔毛或者黄鼠狼毛,如此一来既保持了笔头的坚挺也使得外围较为柔软的毛发能吸取更多的墨汁,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在汉朝以后的两千多年直到如今,都还在采用。在材料的不同组合中,根据其性能,以功能为中心,披柱法无疑是整合非常成功的例子。   宋朝时期的毛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杆明显变短,笔毛部分长度大幅度增长,多使用长锋笔其中的原因除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字体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唐朝时期多为盘坐于榻上或者席上,习惯在矮几上书写,而宋朝时期人们常坐于书案前的高椅上书写,因为书写的姿势不一样,所以毛笔的形态上也有一定的改变。   清朝前中时期的经济文化发达,财富达到了空间的富裕,所以毛笔的特点也倾向于奢华。其笔杆除了常见的竹杆木杆,金属有金、银,其他更有玉石、象牙、玳瑁、琉璃、陶瓷,甚至紫檀、黄梨等都用于制造笔杆。加工工艺上也丰富多彩,有浮雕、透雕、镶嵌、彩绘等各种手法,在装饰上达到空前华丽,毛笔一度成为上流社会地位财富的象征。   3 西方笔具的功能整合发展史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人发现了纸莎草,可以称之为传统意义上最早的纸。纸莎草是尼罗河畔的一种高大的植物,把其劈开,做成薄薄的片状,可以用于书写。用于在纸莎草片上书写的工具采用芦苇秆或者竹竿做笔杆,称为芦苇笔,芦管笔作为世界性的笔广泛地被使用了两千多年。   中世纪,罗马帝国衰亡后,欧洲大量的僧侣在传播思想的同时教堂文书大量增加。原来用于制作芦管笔的芦苇秆的原料也相对缺乏起来。基于这样的环境,笔具需要重新整合,通过探索僧侣们学会了使用经过处理的羽毛管来制作成笔,其中羽毛管来源于大的乌鸦毛、孔雀毛、鹅毛等。他们用小刀把羽毛管末端削尖,并且从中间劈裂开一条小缝,这种结构是为了使得管腔中的墨汁可以顺着细缝传达到笔尖。它集成了芦管笔的书写方式,而且从性能来讲比芦管笔更优越,书写过程中更具弹性。   十七和十八世纪,因为商业发展,科学、艺术相继发展,羽毛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只鹅一般情况下可以出产10到12根羽毛可以用于制作羽毛笔,十九世纪初,德国一年羽毛笔的消耗量就达到5000万的数量,当时英国的银行对于羽毛笔的消耗量同样是巨大的,一个职员一天就平均消耗5根羽毛笔,在使用过程中,除了书写,职员有一部分时间都是用于修切笔尖,可见修切笔尖的熟练程度了,据当时的情形,最熟练的人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修切一百次笔尖。因为羽毛笔笔尖容易消耗,这一特点,便成为羽毛笔被整合的原因之一。   为了可以节省消耗,无数的人都在寻找解决的方法。1831年,英格兰的伯明翰钢铁工人找到了一个可大批量生产廉价的耐磨不容易损耗的金属笔尖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薄钢片经过锻压、成型、剪切等工序,就可以制成和羽毛笔一样可以书写多种效果的金属笔尖。伯明翰成为制造钢笔头的中心,1842年,伯明翰工厂生产量为7000万,到了1843年,增长到了一亿,1850年为1亿8000万,其数量是非常惊人的。1850年以后,鹅毛笔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过人们的探索,继续进行新的整合,以更好适应书写的要求,结果发现在笔尖上面焊接一颗带铂的金属,被称为“铱粒”的小球珠延长了笔尖的耐磨性。在这一时期的笔,基本都是蘸水钢笔,有被称为ink-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