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花器性状及相关分析
离子束诱变双胚苗水稻花器性状及相关分析
摘要:以离子束诱变所得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品系、近亲系和介导后代为研究材料,对其花粉育性、花器性状和花器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倍体双胚苗品系相比,二倍体双胚苗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单穗结实率高,花器官偏小,花药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大,无芒率高,芒较短;披碱草介导品系的正常花粉率差异不显著,花器官较大,柱头长对单穗结实率贡献最大,无芒率最低,芒较长;原始亲本在各项指标参数中都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离子束;双胚苗;水稻;花粉育性;花器性状;相关分析;芒
中图分类号: S511.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089-03
收稿日期:2015-02-06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前沿基础研究项目(编号:82300433202)。
作者简介:黄雅琴(198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离子束生物效应方面的研究。E-mail:hyaqin88@163.com。
通信作者:李尽哲,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E-mail:xynz1688@163.com。杂交水稻育种从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1]。一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实质就是挖掘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并建立特定的技术程序,以便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倍体水平挖掘水稻潜在利用价值,从中筛选多胚苗材料,进而寻找无融合生殖种质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2-4]。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离子束生物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原理和简单的操作程序,它在作物育种中的诱变效应和介导作用已经被证实[5]。笔者所在团队以低能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进行了诱变,在其后代群体中筛选到具有双胚苗特征的新材料[6]。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特殊的生殖发育现象,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不同阶段出现异常现象造成花粉败育[7],有性繁殖器官花器结构也不同于二倍体水稻[8]。本研究对1个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及其2个近亲系、1个介导品系材料的花粉育性和花器性状进行研究,以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为材料开展无融合生殖种质挖掘,以推进一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进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为同源四倍体双胚苗突变水稻材料D07-04-01,其近亲系D07-02-01和01-04-01,及介导品系DP07-04-01。D07-02-01是以D07-04-01的花粉材料通过花药培养途径所获得的稳定二倍体株系;01-04-01是四倍体原始亲本,由它通过离子注入后筛选到具有双胚苗特征的D07-04-01;以D07-04-01为受体,披碱草总DNA为供体在离子束的介导下转基因,在后代群体内筛选到四倍体突变单株DP07-04-01。
1.2试验方法
1.2.1I2-KI法观察成熟花粉粒的育性在抽穗期,每份材料分别随机挑选5个生长良好的未花幼穗,在每穗的上、中、下3个部位各取3朵颖花分别制成3个临时装片,用解剖针将每3朵颖花的18个花药剥下放在1张载玻片上,滴1滴1%的I2-KI溶液,再用镊子挤出花粉。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看 30个标准视野,对成熟花粉粒的育性情况进行统计。根据I2-KI染色后花粉的表现形态可分为典败、圆败、染败、正常4种。典败花粉粒形态不规则、透明不染色;圆败花粉粒圆形,透明不染色;染败花粉粒圆形,不透明或部分透明,轻度染色;正常花粉粒圆形,不透明,染成较均匀的棕黑色。
1.2.2花器性状的研究在抽穗期,每份材料分别随机挑选30个生长良好的未花幼穗,在每穗上、中、下3个部位各取3朵颖花,用游标卡尺测量颖花长(x1)、颖花宽(x2),长、宽均测量颖花最长最宽处,精确至0.02 mm,重复3 次。用图像扫描法测量柱头长(x4)、柱头宽(x6)、子房高(x7)、子房宽(x8)、花药长(x9)和花药宽(x10)(单位均为mm) 。计算2个2级数据:颖花长宽比(x3);x4+花柱长=花柱长(x5)。
单穗结实率(y):成熟期,每份材料随机取生长发育良好的单穗30个,统计结实数,单穗结实率=(单穗的结实数/总颖花数)×100%。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两组平均数t检验,并分析各性状的差异显著性;为了比较不同花器性状对单穗结实率的贡献大小,以单穗结实率为依变量,其余10个花器性状(x1~x10)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花器性状间的相关性。
随机选取1 000粒稻谷进行芒长的测定,并根据所得数据实际情况将其分成10组,计算每1组的概率。每组的组距为5 mm,组限为0~5 mm、5~10 mm、……、45~50 mm,如芒长恰为5的整数倍,则将其归入比其小的组限。
2结果与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