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杰汉莱马扎尼诗学思想
简析杰汉莱马扎尼诗学思想
Titl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Jahan Ramazani?s Poetic Theory
Author: Yuan Xueshe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English Depart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nd a post doctoral of 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 a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biography.
Email: yuanxsh@163.com
杰汉#8226;莱马扎尼(Jahan Ramazani,1960- )是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主要讲授现当代英语诗歌和后殖民文学。他是美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评论家之一。莱马扎尼于1981 年获得弗吉尼亚大学学士学位,1983年、1986年先后获得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著作有《叶芝和死亡诗歌:挽歌、自我挽歌和崇高》(??Yeats and the Poetry of Death: Elegy, Self??Elegy, and the Sublime??, YUP,1990),《悼亡诗:从哈代到希尼的现代挽歌》(??Poetry of Mourning: The Modern Elegy from Hardy to Heaney??,UCP,1994),《混血儿缪斯:后殖民英语诗歌研究》(??The Hybrid Muse: Postcolonial Poetry in English??,UCP,2001),以及与他人合作主编出版的《诺顿现当代诗歌选读》(??The Norton Antholog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try??,2003),《诺顿英国文学选:二十世纪至今》(??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fter 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2006)等,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评论文章。
莱马扎尼认为,艺术尤其是诗歌对于叶芝而言,是人类意志对于吞噬一切的时间所作的一种审美的反应。正如莱马扎尼所言,悲剧的崇高是一种狂喜浪漫的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诸多方面与自朗吉努斯、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等人以来的许多理论遥相呼应,然而它的本源却是莎士比亚式的文学样式。对悲剧的深刻理解带来了欣赏悲剧时的欢乐,正如诗性的面具和死神缪斯顷刻间合二为一一样。在1990年出版的《叶芝和死亡诗歌:挽歌、自我挽歌和崇高》中,莱马扎尼详述了这一切,并且用三章的篇幅简洁、优雅地展示出来。这三个章节相互交织,分别阐释了叶芝在挽歌形式上的实验。这些诗歌包括格里高利挽歌和“再访市美术馆”。叶芝所写的那些被莱马扎尼称为晚期诗歌大师的作品如“被弃的马戏团生灵”、“人与回声”等,恰如其分地给“自我挽歌”下了定义。借助对诗歌的研究、批评和诗歌理论,莱马扎尼将这些材料加以综合或排列,使它们服务于读者在阅读主要材料时产生的形式因素,其结果就是读者确实感觉到诗歌的形式维度已经得到充分发掘,而没有被诗歌的主题所埋没。
对于莱马扎尼而言,叶芝的诗歌,尤其他的挽歌和自我挽歌,是自我认知和想象被解放后的狂欢行为,是秩序与混乱生活的较量,并在诗人直面死亡时产生。“像莎士比亚式的英雄面临死亡时一样,叶芝笔下的生灵先回顾一生的紧张经历,去粗去精,使他们溶于美学的整一,最终赋予他们自由。”因此,叶芝挽歌和自我挽歌中的言说者只有在死亡的边缘才能大彻大悟。叶芝诗歌中这种只有在毁灭和死亡中才能产生的美学观和艺术观,给读者带来的问题是,如何使诗歌可能走出现实的荒原,并且变得有价值。莱马扎尼认为,叶芝在诗歌中把自己置于审判的中心,不是去记住悲剧的快乐,而是去体验令人痛苦的死亡。在“死亡之梦”和“被弃的马戏团生灵”等诗歌中,叶芝给读者展示的是他依靠死亡构建诗歌中的悼亡、欢快与自我剖析,以达到一种崇高的美学。
也许对于现代派诗人来说,被华莱士#8226;史蒂文森称为“美丽之母”的死亡是他们最青睐的缪斯。他们一直试图在充满死亡意识和宗教怀疑的时代寻找一种悼亡语言。因此,在1994年出版的《悼亡诗:从哈代到希尼的现代挽歌》中,莱马扎尼认为,对于现代派诗人而言,挽歌作为最古老的史诗,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