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学案新人教版.docVIP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学案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学案新人教版

PAGE PAGE 4 14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 体会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赏析文章简洁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白杨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让我们跟随茅盾回到抗日战争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英姿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虬枝( ) 婆娑( ) 晕圈( ) 秀颀(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 (1)礼赞: (2)视野: (3)坦荡如砥: (4)宛若: (5)潜滋暗长: (6)恹恹: (7)旁逸斜出: (8)婆娑: (9)虬枝: (10)伟岸: (11)纵横决荡: (12)秀颀: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4.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合作探究 1.依据文章内容,把全文分成五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3.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说说课文第4、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解难答疑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2.文章第7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却又多次说它“不平凡”。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四、反馈拓展 思考白杨树与北方的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习反思】 【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自测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英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更加清晰、鲜明、高大。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表现效果的呢?让我们对课文的语言加以赏析。 二、合作探究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三、解难答疑 1.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反馈拓展 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课文第5段,从以下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 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花、喇叭花、向日葵、莲 【学习反思】 【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ok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