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三经典古文选L8教战守策dc.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經典古文選III教師用本 第八課 教戰守策 PAGE PAGE 9 第八課 教戰守策 蘇 軾 選文說明 本課強調居安思危、忘戰必危的道理,可指導學生多關心當前國家局勢、了解社會現狀;並學習寫作時,能針對問題引證事例,正反論證的技巧。當中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的哲理,亦可與方孝孺 指喻一文相互照應。 題 解 本文選自東坡全集。原題為教戰守,「策」字為後人所加。策,是一種文體,主要可分為兩類:人臣應詔陳言,稱為對策;主動獻說,叫做進策。蘇軾於宋仁宗嘉祐六年(西元一○六一),得歐陽脩推薦,參加制科考試(唐 宋科舉取士,除地方貢舉外,尚可由皇帝視朝廷需要,另外舉辦考試;並親試於殿廷,稱為制科)。宋代制科考試須經三道考課,首道即進獻策論作品以資考評。蘇軾於此次制科考試中,上策、論各二十五篇以供初步考評,內容皆與政治、教化、經濟、軍事大計有關。本文即為二十五篇策中的一篇,性質近於進策。 北宋承五代積弱之局,兼以採取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的政策,造成國勢不振。與遼、夏定盟後,上下皆苟安求和,表面雖曰承平治世,其實兵制已經大壞,禍患隱伏。少數有識之士,如范仲淹、歐陽脩、蘇洵皆洞見癥結所在,力主改革除弊,可惜無法扭轉頹局。蘇軾有鑑於此,乃作此文。 文中主張國家承平時,在上位者應常懷憂患意識,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學習攻防戰守技能。唯有如此,才能面對突發的禍患,處變不驚。為矯除時弊,作者精心剖析當時國內外的情勢、古代教民講武的制度,施政應採行的措施以及箇中利害,深謀遠慮,所言多切中時弊,其真知灼見,發人深省。 作者 請參閱第七課。 課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 eq \o\ac(○,1),果 eq \o\ac(○,2)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 eq \o\ac(○,3)於今,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 eq \o\ac(○,4)。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eq \o\ac(○,5),教之以進退坐作 eq \o\ac(○,6)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鐘鼓旌旗 eq \o\ac(○,7)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 eq \o\ac(○,8)之際而不懾 eq \o\ac(○,9)。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 及至後世,用迂儒 eq \o\ac(○,10)之議,以去兵 eq \o\ac(○,11)為王者之盛節 eq \o\ac(○,12)。天下既定,則卷甲 eq \o\ac(○,13)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 eq \o\ac(○,14),而人民日以安於佚 eq \o\ac(○,15)樂;卒 eq \o\ac(○,16)有盜賊之警,則相與 eq \o\ac(○,17)恐懼訛言 eq \o\ac(○,18),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酣豢 eq \o\ac(○,19)於遊戲酒食之間;其剛心 eq \o\ac(○,20)勇氣,銷耗鈍眊 eq \o\ac(○,21),痿蹶 eq \o\ac(○,22)而不復振。是以區區 eq \o\ac(○,23)之祿山 eq \o\ac(○,24)一出而乘 eq \o\ac(○,25)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 eq \o\ac(○,26),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 eq \o\ac(○,27)哉?而其平居 eq \o\ac(○,28)常苦於多疾。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勞苦,而未嘗告疾 eq \o\ac(○,29),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 eq \o\ac(○,30)力作,而窮冬 eq \o\ac(○,31)暴露,其筋骸 eq \o\ac(○,32)之所衝犯 eq \o\ac(○,33),肌膚之所浸漬 eq \o\ac(○,34),輕霜露而狎風雨 eq \o\ac(○,35),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 eq \o\ac(○,36)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 eq \o\ac(○,37),雨則御蓋 eq \o\ac(○,38)。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 eq \o\ac(○,39),則寒暑入之矣!是故善養身者,使之逸而能勞;步趨 eq \o\ac(○,40)動作,使其四體狃 eq \o\ac(○,41)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 eq \o\ac(○,42)。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 eq \o\ac(○,43);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eq \o\ac(○,44)。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