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计算机犯罪与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发展研究
计算机犯罪与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如今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充斥着各种犯罪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活动不同的是,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监管力度远远低于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活动,并且由于计算机罪犯往往可以不受限制的获取进行犯罪所需的专业知识,实施犯案行为不受地域限制,并具有高隐蔽性的特征,所以增长十分迅速。计算机犯罪已经不是单靠防御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的主动性手段来打击和威慑计算机犯罪。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计算机取证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13-02
On Computer Crime and Computer-related Crim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
LI Shu-lin, TANG Jun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odays computers and computer network replete with various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 criminal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is that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network crime far below the real life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because criminals can often not computer restricted access to the necessary expertise crime, the crime of not subject to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and a high concealed its characteristics, so growing very rapidly. Computer crime is not to rely solely on defense will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but the initiative needs more tools to combat computer-related crime and deterrence.
Key words: computer crime; computer forensics
1 引言
我国第一例计算机犯罪出现在1986年7月22日,港商李某前往深圳市人民银行和平路支行取款,计算机显示其存款少了2万元人民币。两个月后,迎春路支行也发生了类似情况,某驻深圳办事处赵某存入银行的3万元港币也不翼而飞。通过侦查发现上述两笔存款均被同一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知识伪造存折和隐形印鉴诈骗而去。从此以后,原来只在报道中看到的在国外才有可能出现的计算机犯罪现象,之后在国内也频频发生。到1990年,我国有案可查的计算机犯罪案件全国共发生130多起。
2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近年来,计算机犯罪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智商性: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计算机犯罪则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这种高智商体现在:①作案者多采用高科技犯罪手段。②犯罪分子犯罪前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预谋。③犯罪主体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知识,或者是计算机领域的拔尖人才,有一些还是从事计算机工作多年的骨干人员。
2) 做案动机简单化:计算机犯罪中,大多数犯罪主体精心研制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特别是计算机黑客,他们犯罪的目的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权利,而是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认为这些病毒的传播就是他们成果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来认可自己研究成果,其目的之简单有时令破案者都吃惊。
3) 实施犯罪容易:只需要一根网线,就能够对整个世界实施犯罪。这反映了网络犯罪特别容易实施,很多犯罪活动在网吧中就可以进行,如此方便的实施手段给计算机网络犯罪创造了孳生的环境。从1996年以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数量呈直线上升。自动化的病毒生产机和木马生成器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犯罪的门槛,让许多未成年人也能够容易的实施计算机犯罪。
4) 教强的隐蔽性: 计算机犯罪分子作案大都比较隐蔽,这种隐蔽性不但体现在犯罪行为本身,还体现在犯罪结果上。计算机犯罪侵害的多是无形的目标,比如电子数据或信息,而这些东西一旦存入计算机,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况且这种犯罪一般很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