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现代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现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现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具有丰富的蕴涵,“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和仁爱万物的伦理准则,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非常契合,特别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实现自然道德和人伦道德的逻辑统一、重精神体验和具体经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价值   [作者简介]许照红,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科学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享受着文明发展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动植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失衡的问题。在反思人对自然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的过程中,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构建具有普适性的生态伦理,一方面要反思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还要从人类已有的精神宝库中汲取多方面营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蕴涵很多有价值的生态哲学思想。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精髓,在现代条件下阐释其的意义,能为当代生态伦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方式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思想一直深植人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尊崇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关注生态、珍惜生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有着古老的渊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哲人就强调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要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态度。   儒家生态观念的基本出发点是“天人合一”。孔子《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相互相成的和谐、平衡运动。孟子提出的“诚”作为一道德概念,“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汉代董仲舒也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合而为一”的,“事各顺於名,名各顺於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提出“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之神》)儒学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同时,承认自然界有其自身独立的运行规律。自然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   道家思想以“道”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这种统一是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在道家思想体系中,“道”有多重含义,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老子以“道”的概念讲天、地、人组成一个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强调道生万物,人天同源。庄子,则在进一步发挥老子“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和其他事物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2.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道家从道的先在和普遍的角度论证万物的平等性,强调物无贵贱,物我同一。因为万物为道所创生,因此从原初性上就与人类具有同样的价值和尊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万物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另外万物产生之后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都有由道决定的共同本质和遵循的共同法则,因而具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   佛家众生平等和万物平等的价值观,是从佛性的内在性承认万物的平等,认为万物都有佛性,中国佛教中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都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特别是禅宗,不仅肯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而且无情的草木也有佛性,“有情、无情、皆是佛子”,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3.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准则。中国古代对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伦理思想具有普遍的认同。儒、道、佛都有惜生、爱生的慈善情怀。仁爱万物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准则。   儒家思想不仅提倡“仁者爱人”,而且认为对待天地万物也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孔子认为,“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表达了他对万物所持的善待态度。孟子对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在继承孟子思想的基础上,把道德看作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统一,汉代的董仲舒更是明确地把道德关怀从人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界,他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矣谓仁?”(《春秋繁露?仁义》)宋明儒家也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伦理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