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对乐清黄杨木雕地域性特点思考
论对乐清黄杨木雕地域性特点思考
走进乐清非遗博物馆,一行大字映入眼帘,“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弘扬乐清非遗魅力”。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都有其各适合的“营养基”。文化遗产在文化的辈份上更靠近始祖;在文化的血统上保留着更多的水土基因;在文化的形态上继承了较多的原创性即原生态性。研究非物质文化中的地域性时,你会发现三个共性:一个是保障文化流传岁月悠长的时间;一个是提供自由自主发育生长的空间;一个是坚守寂寞辛勤的劳动人民。2006年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三个共性同样体现于“乐清黄杨木雕”中。
一、起源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黄杨木雕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据有关文字的记载可反映出,“晚清案头黄杨木雕孕育于浙江乐清县”(详见《中国美术全集》),大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乐清柳市艺人叶承荣的黄杨木雕太君道祖像,引起世人注目。从此以后,叶承荣便开始了黄杨木雕人像的??作,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叶茂纪(详见《乐清黄杨木雕》)。从叶承荣到叶茂纪到现如今,已传至到第七、八代了。可谓是传承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人才辈出。
工艺美术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黄杨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是符合实用的目的性和审美性的特点的。纵观黄杨木雕的发展历史,可发现其是从实用性为主再到审美性为主的转变过程。有“民艺之父”之称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有“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之论。艺术之道总是相通的。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祭祀和记录历史事件的实用特性。《左传》如是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乐清黄杨木雕之道亦是如此,他的最早实用服务性表现在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如建筑上用的花板、佛像、龙档等。
龙档,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又相传当时由于渠堤连年失修,洪水泛滥,人们为消灾避难,祭祀天神。用竹篾扎成龙头,用木头做成板凳,再串联成木板龙,称之为“板凳龙”或“龙档”。后逐渐成为民间文化娱乐形式。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各村都拉出自己的板凳龙,汇集于一起互相媲美。至清代,龙档的雕刻已颇为精细。档头、档尾和档镶中有戏曲人物,龙档上的雕刻技法有透雕、浮雕和圆雕。由于受到乐清当地板凳龙上的圆雕戏曲人物的影响,叶承荣、叶茂纪父子这期间用黄杨木雕刻了仙女、济公、罗汉、佛像等案头艺术品。这说明当时乐清黄杨木雕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案头上的摆设。显然,明清板凳龙娱乐活动的盛行为乐清黄杨木雕艺人的群体发展和创作技艺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材料
1、产地
“乐清黄杨木雕”并不是唯一一个以原材料命名的,在“中国四大木雕”中,还有一个以原材料命名的木雕品种就是“福建龙眼木雕”。因福建盛产龙眼木,木质本身属性适合雕刻且取材方便,因此而名声远播。黄杨木属黄杨科常绿灌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均可在露地安全越冬,成活率高。再细读“叶承荣和一支黄杨木如意发簪”的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其中“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此木雕一支如意发簪”。虽说只是个故事但这随手一折也说明了问题。现在虽然在乐清本地已经找不到成材的可雕刻的黄杨木,但是在当时的某一个时间段里,生长在乐清本地的黄杨木材对雕刻的需求是可以供应地上的。这也是“乐清黄杨木雕”在乐清发展伊始所必备的物质基础,也印证了非物质文化的地域特性中的空间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形成,也理所当然与那个历史阶段的自然经济及地理时空背景息息相关,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衣食住行皆取自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唢呐十片天”,这谚语告诉我们大地是生命的温床,也是文化的摇篮。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一方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自然打上了一方水土的印记,染上一方地域的色彩。
2、属性
黄杨木有“木中君子”、“木中象牙”之称,由于成长周期漫长,有“手握之器,岁越百岁”、“千年难长黄杨木”之说,这就让其变的尊贵和具有了深厚的积韵。黄杨木的沉稳低调,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所爱好和所称颂,符合了国人所崇尚的含蓄、中庸的文化内涵,所以黄杨木一直以来也就少数人群所推崇和喜爱。黄杨木呈淡黄色,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泽天然黄润温厚,作品上漆初呈姜黄色,后变橙黄色, 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形成包浆,逐渐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由于黄杨木的木质极细坚硬,而变异性较小,少走作,善于雕刻用刀,可以进行镂空的雕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