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任务.docVIP

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任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任务

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任务   内容摘要: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遗存的古代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窟寺,另一大类是土建筑遗址。本文阐述了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的病害、赋存环境、保存现状、研究进展、保护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对今后西北地区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应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大联合,多学科、多领域进行文物保护科技攻关,大力培养高水平文物保护科技人才,开创西北地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新局面。   关键词:西北地区;石窟;土建筑遗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5-0006-06      一、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遗存有大量的古代建筑遗址。这些古代建筑遗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窟寺,即在岩体上开凿洞窟,窟内制作壁画、塑像或石刻像,最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这两处石窟保存有从十六国到清十一个朝代的约777个洞窟,45000m2壁画和2500多身彩塑像。另外主要的石窟还有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武威的天梯山、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群和新疆的柏孜克里克、克孜尔和库木吐拉石窟等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遗址的另一大类是土建筑遗址,最著名的有西安半坡仰韶时期的原始村落遗址,临潼的秦兵马俑坑土建筑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仰韶村落遗址,敦煌近郊的玉门关及河仓城、汉长城、安西的锁阳城遗址等,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宁夏的西夏王陵,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及楼兰的大批土建筑遗址。   西北地区大批的古建筑遗址是我国优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大,西北地区的文物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的热点,因此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受自然环境与工程地质诸因素的影响,以及近年工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毁坏,使窟内的壁画、彩塑和雕像产生风化、酥碱、起甲、变色、褪色等病害。露天的建筑遗址更是遭受风蚀、风化及雨水冲刷、开裂坍塌等的威胁。许多遗址如不尽快抢救,就有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可能。   过去针对个别古遗址的保护加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过一些遗址赋存环境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如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四川的乐山大佛、重庆的大足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的麦积山、炳灵寺、北石窟,新疆吐鲁番的交河古城、克孜尔石窟等也做过一些环境地质和保护加固方面的研究,但大都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没有从遗址的赋存环境和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保护理论与技术。目前还没有特别针对西北干旱区古遗址的特点和保护的特殊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将遗址赋存环境与保护加固材料、加固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石窟大都开凿于泥质胶结或半胶结状、强度极低、孔隙率大而松散的砂岩和砂砾岩岩体,石窟的环境问题较多。大批土建筑遗址存在于气候干燥而多风沙的戈壁上,产生的病害极具特殊性,保护研究的任务、目标以及对策措施也迥异。由于该地区古遗址有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保护上有特殊要求,在宏观上具有普遍的统一规律,但个体差异又较大。只有对其赋存环境特征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加固材料和技术的研制开发。   国内土遗址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少数几个地方进行土质遗址科学保护研究试验。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至本世纪初,土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且部分已达较高水平。土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研究土遗址的病害及破坏机理,如病害成因研究,提出风、雨、温度、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都可对土遗址产生破坏的观点;土遗址的风化机理研究;研究发掘与现场保护;环境和土遗址的关系研究;现代的测试手段,近景摄影、航空遥感、地震物探、面波仪,声波仪等的大量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土遗址保护的发展;研究土遗址的建筑形制,对土遗址的保护加固技术已经作了大量的室内及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对土遗址表面防风化加固材料的研究更是近年来的热点,尤其对在干旱环境下使用的PS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PS与土的作用机理。另外,关于灌浆材料和锚固技术也取得了新进展。      二、西北干旱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1)弄清石窟与土建筑遗址的赋存环境特征是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窟与土建筑遗址保护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之一。遗址的赋存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气象环境、社会环境等。按保护对象和拟解决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