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植游宴诗创作缘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曹植游宴诗创作缘起

试论曹植游宴诗创作缘起   【摘要】曹植这位“建安之杰”,其游宴诗历来颇具争议。大部分的学者虽因其思想性不高而加以否定,但也仍对其深远的影响而大为赞赏。笔者试从游宴诗的历史传承并结合曹植自身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分析其游宴诗的创作缘起。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创作缘起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具体分类见附表)。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他的游宴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立体化”的曹植,看到了这位游宴中的快乐的王子的悲伤与忧愁。   一、历史传承   所谓游宴,顾名思义即游赏和宴饮活动。具体说来则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内,由某个核心人物组织的、有多个成员参与的、在当时或稍后产生了相关文学作品的山水游赏或者宴集活动。这些游宴活动都有一个组织者或者召集者,他们多因地位、名望高于其它人得以具备登高而呼的资格。以他们为中心,若干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或游或宴,或兼而游宴,其间纵情山水,畅言玄理,赋诗作文,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活动。早在《诗经》时代,在周朝农业宗法制社会里,为了享乐和实现宗族间相亲相爱以维系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周朝君臣、亲朋之间就曾经常欢聚宴饮,如《诗经?小雅?鹿鸣》第三章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就是当时天子或统治者宴饮群臣嘉宾的乐歌。春秋时代,君臣之间和各国使臣之间交往频繁,“饮酒赋诗”也常常成为他们在揖让之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游宴诗由于本身带有反映和纪念政治、祭祀活动的目的,多客观地陈述宴会过程,多祝福之辞。对于这一时期的宴饮诗来说,礼是第一位的,而宴饮本身是次要的。因此,宴饮本身无法成为诗歌的主体,对宴会场景缺乏文学性的描述,整体上作为诗歌的抒情意味较弱。   对宴饮场面进行细致的描摹并涉及景物的刻画是从《楚辞》中的《招魂》开始的:“铿钟摇?,楔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灯错些。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前六句是对欢宴场景的刻画,后六句记叙宴饮赋诗的重大活动。王夫之《楚辞通释》释“结撰”四句说:“结者,结其篇章,撰其词句。至思,极思也。兰芳假者,藻思中发,若兰蕙之芳相假借也。极,思所至也。人各尽其思之所至,相竞美也。谓酒阑分题作赋,以纪胜会也。”《楚辞》中的宴会纯为娱乐而举行,最可贵的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快乐和对宴会的纪念,开始有意识地以文字体式、赋的形式进行创作,这确实该对魏晋宴会赋诗的风气有所启发。   然而,真正为建安时期宴游诗奠定思想基础的却是《古诗十九首》。建安时代文人由于政治动荡,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的内心始终无法摆脱人生如朝露的生命悲哀。如曹植《送应氏》(其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稀”等无不与《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腌尘”、“不如饮美酒,被服纵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样,吟唱出了同一主题,体现了一种浓重的人生短暂的悲伤情绪和追求现世享乐的思想。   “游宴”发展到建安时代时,已经不仅仅是文人一时兴起或是在友朋送别、帝王封禅等客观因素提供的契机下偶然间发起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文人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意到有意的过程。随着文学逐步走向自觉,随着北方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随着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现世享乐思想的加强,建安文人在游宴诗中还加入了一些反映他们贵族化、文人化的生活、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的元素。由此使“游宴诗”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的题材而得以正式确立。   二、知人论世   一直以来,对于曹植游宴诗的评价颇具争议。清代诗评家陈祚明称曹丕的《芙蓉池作》和曹植《公宴诗》为“建安正格”,而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则斥之为“此皆文士龌龊猥鄙所为”。后世学者在谈论“建安风骨”时往往剔除了游宴诗这一类,认为这类诗歌“不过是公子王孙逸乐的吟哦”。总结起来,大部分的学者是从游宴诗的思想内容这方面加以否定的。   他们认为此类诗歌大多是作者的应酬颂德的溢美之词,是其消极享乐思想的表现。固然,在这类诗中写了酒肉之陶醉、歌舞之盛况、遨游之快乐,不如那些社会诗情调高亢,内容充实。然而,如果对这部分内容加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诗歌绝非是酒肉朋友寻欢作乐的描写,作者运用含情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